元昊虽然连续几次大败北宋,取得了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等战役的重大胜利,但是自己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西夏本来国小人少,北宋国大人多,长时间打下去肯定是西夏吃亏。
北宋政府任用范仲淹和韩琦防御西夏,他们令士兵在边境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引诱西夏军队来进攻,宋军用发射先进的火箭反击,西夏军队死伤惨重,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前的火箭就是我们玩的那种齐过(这是我老家的说法,谐音),直接点燃后根据气体反作用力飞向敌人。
韩琦和范仲淹重用大将狄青。狄青是个人才,他出身低微,原来是禁军中一个普通的士兵,但是他武艺高强,勇猛作战,被提拔为军官。后来北宋和西夏爆发战争后,狄青被调到边境的陕西保安军。其实,由于狄青出身低微,但是他屡立战功,被士族集团打所不喜,也为他后来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有一次,西夏军进攻保安军,由于以前多次被西夏军打败,宋军一听西夏军又来了,都非常害怕。守将卢守勤也愁眉不展,不知该如何是好。狄青见状,主动请缨,要求担任先锋,出击西夏军。
卢守勤见狄青愿意当先锋,非常高兴,就立即拨给他一队人马。狄青披头散发,脸上戴了一个青面獠牙的铜面具,只露出两只眼睛。他手持一杆长枪,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大喝一声,杀入敌阵,东挑西刺,西夏兵一下子就死了好几个人。宋军见军官都这么猛,都奋不顾身杀入敌军。
西夏军多次削宋军,根本就没把他们当成菜,没想到今天宋军吃了大补丸一样。再看到狄青卸这样的打扮,早已经吓得魂飞魄散了。经过狄青和宋军一阵勇猛冲杀,西夏军溃不成军。纷纷逃跑。狄青乘胜追击,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捷报传到朝廷,宋仁宗非常高兴,升了卢守勤的官,连升了狄青四级。宋仁宗还想召见狄青。由于西夏兵又进犯渭州,调狄青去抵抗,才不得不取消召见,只好叫人把狄青的画像画出来,送到皇宫里面。
以后几年,西夏军不断在边境各地进行骚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四年的时间里,狄青先后参加了大小二十五次战斗,受了八次箭伤但重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有一次,在攻打安远时,狄青身负重伤,但是听到西夏援军赶到,立刻翻身上马,率军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狄青立下了赫赫战功。西夏军听到狄青的名字就会吓得慌忙逃走。
北宋和西夏战争以前,双方贸易频繁,最常见的形式有:贡使贸易、榷(que)场贸易和民间走私贸易。贡使贸易就是西夏派使者出使北宋,向北宋皇帝进贡,而北宋给西夏大量的赏赐作为回报;榷场贸易就是北宋在宋夏边境设立榷场(官营性质),双方进行贸易。北宋在保安军、镇戍军等地设立榷场(为啥设立在这里,就是因为没人敢捣乱);民间走私贸易就是两国人民在未经官方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走私活动。
北宋和西夏爆发战争以来,北宋政府停止了贡使贸易和榷场贸易,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仅靠民间走私远远不能满足西夏的需要。元昊只好率军攻打宋朝,四处抢掠,结果引起了北宋更强烈的抵抗。
连年的战争,使西夏人民困苦不堪,怨声载道,编唱《十不如歌》等反战歌曲。当然了,内部经常起义也很正常。再加上当时西夏和辽国争夺辽境内的党项部落,导致两国关系紧张。为了避免两线作战,1042六月,元昊派遣人前去东京议和,宋仁宗正求之不得。双方经过一年多的谈判,于庆历四年(1044年)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其实这个协议就是一个屈辱的协议,西夏不胜而胜,北宋不败而败。
这次议和以后,虽然也发生了几次战争,但仍以和平为主,北宋和西夏获得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