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2 一个特别的日子,你从左到右 或者从右到左,都能读出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号。
祖母去世已经20周年了,叔叔从遥远的贵州赶回老家,选择了这一天做个纪念仪式;我们一家人从远方聚到了一起。
我们一家早已离开老家,可是我们还是留得了一块地父亲和叔叔十几年前在原址上翻建了三家小屋子,让我们按照习俗,完成步骤。望着祖母的遗像,我感慨万分。
生于特殊年代,我是由祖父母抚养到读小学。祖父因为早年劳累过度,记得小时候他最多就剥个玉米或纺个面纱。祖母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她勤劳能干,除了去生产队里上工,她还打理家里的自留地。祖母从头到尾完成了从棉花种植,纺纱和织布,到手工裁到缝制的全流程。今日我还能记得纺纱面条像白兔细尾巴在手中与与纺车之间晃动后就变成了纱环绕在纺锤上。祖母还会自己染色蓝印花布。我大部分的衣服裤子都是祖母的手艺包括布鞋。到她90多岁,还为第四代我的儿子缝制了一套小被子。到今天我还留有她的印染织物……
祖母的厨房手艺很好,春饼,夏天绿皮茄饼,七夕时还给我做巧果;冬天在泥塘清淤堆里找到蚌肉做个蚌肉豆腐锅……
祖母不识字,而且是半个小脚,生于1898年,经历好几个不同阶段,包括她因为成分不好被赶出原先大房子,住进小屋子;文革时扫过大路;但是她不抱怨继续努力生活;为了我们80多岁从乡下到城里来照顾。她后来眼睛看不见也无法出去看看;最后只好躺在床上,没有任何疾病姐姐说她走的时候还最后上完厕所后才走的。虽然她走时过了100岁;至今我都想如果我们让祖母回到老家也许她会有生活质量地活过100岁也许更长。




祖母一生,是千千万万个像她那种年龄的人的真实生活写照缩影,她们一方面要克服旧中国给她们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如裹脚,緾腿,一方面她们大多一字不识,要克服文化上的难题。但这都难不倒她们那一辈人勤俭持家,忠贞家庭,忍辱负众美德的坚持与延续,她们可说是吃的是草,挤给儿孙们的是奶,现在的新新人类作得到吗?比起祖母我自叹不如。
这些年忙忙碌碌,似乎想不起许多事。这次在儿时祖屋土地上,回想许多往事,想起祖母对我的照顾爱护,感触颇多…… 愿天上的祖母与父亲相遇了,而且保佑她的子孙健康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