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效应下,意淫也受限。
据说鲁迅曾对朋友讲过一则笑话,两个农夫上山砍柴,中途累了歇息。一个农夫问同伴:你说这皇帝每天会用什么挑柴?另一位回答:肯定是用金扁担。
类似的故事还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山村。村民们说:中央领导吃什么?江青肯定左手白糖,右手红糖,管够。
因为,在乡村,半碗红糖水往往能救人一命。
贫穷加上消息闭塞,人们的观点就会形成管窥,思维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前,结婚讲究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有了这三样,基本就有了主心骨。
当时人们的工资普遍是36.5元,三大件中,哪一件都要1、2百元。
天津东风牌手表120元一块。搞对象要是送一块手表,基本上就吹不了了。一是赔不起,二是舍不得退掉。
因此,手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高。
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大业,学校也开始开设了英语课。
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最著名的必有故事就是彰显中国人民高尚品德的拾金不昧。外宾参观中,手表丢了,急的坐立不安。中国小学生或工厂老师傅,发现地上亮晶晶的是什么东西?捡起来一看,哇,不得了,原来是一块手表。于是,心想,丢表的人不定多么着急,于是费劲周折把手表送回外宾手中。外宾感动得直呼,中国人真伟大。
不是,中国人笨,想象力差,限于当时的条件,这已经是大脑开发的极致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外政策有所松动。国家指定了一些涉外城市、涉外工厂和涉外学校,说白了就是一年有这么一两次,外宾在陪同下可以到指定的涉外单位参观。其它地方一概禁止外国人入内。
当时的外宾就是电影上才能看到和零星的来访参观团,陪同的人员,远远多于参观团的人。
交通事故中如果有外宾,绝对是除投敌卖国外最严重的大案。
身边能接触到的“贵族”是华侨,有专门的华侨商店,凭证件买些中国人都没见过,不认识的食品。
可享受外宾待遇的还有港澳同胞,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文革后期,华侨净纷纷回国。学校有位女教师一家回香港去了。人们盛传,到了香港就被卖到了妓院。
也有极少数又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港澳同胞。一对夫妇到处做报告,揭露香港和资本主义的种种丑恶,宣讲他们为什么又回到祖国。
其它的恐怖情况已记不清,没什么印象了。唯一记得的是这对夫妇说,在香港打开报纸以及去电影院,全是裸体、性交,为了孩子免受毒害,决定回国。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为此心痒难耐,垂涎了很久。后来有机会到香港工作,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可想这对夫妇当初去香港都干了什么 去了哪些地方。
记得黄永玉有篇文章说带着孙女去乡村体验生活。孙女与村中年龄相仿的一个女孩成了好朋友。女孩为了表达真挚的感情,要送他孙女一件宝贝的东西。在家中隐密的角落,翻出一个蓝布包,打开里面手帕,是半拉已经干裂的白面馒头。女孩说,给你吧,白面膜,可好吃咧。
这里无意轻视女孩的视野狭窄,只是认为穷苦的条件,接触不到外界信息,想象力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刘震云有部小说,说新兵连吃饭。班长是城里来的,望着饭盒里的肥肉片难以下咽。一个新兵一年见不到肉,更吃不上肉,见了肥肉片舍不得吃。为感谢班长的照顾,把省下的肥肉片一下子全扣在班长的饭盒里。气的班长浑身哆嗦,手指着新兵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认知方面的差异。如果编故事、拍电影,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肯定也是全世界人追逐的东西。
这样才能引起共情和反应。但知识面和视野不够,牵扯脑洞不足,弄不好也会成为笑话。
老外就弄不明白,飞机上人人有座,为什么中国人还是争先恐后往前拥挤?
(不是所有中国人,但人数少,影响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