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经过史学家搜集、整理出来的资料。
这个常识性的观点,被英国人爱德华·卡尔质疑和颠覆了。1961年,卡尔在牛津大学发表一系列的演讲,后整理成一本小册子《历史是什么?》。时隔50多年了,这本小册子对历史本质提出的许多问题,在今天还受到人们的重视,引发人们的思考。
1.
历史学家傅斯年说过一句话,“史料就是史学”。意思是,史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历史事实,历史学家的作用是收集、考证、解释史实,整理的足够清晰,我们就知道了过去历史的真相了。
卡尔启发人们反思什么是历史事实。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并不是所有都能留下来成为历史事实。过去发生过无数的事情,真正记住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毕竟信息是由人记录的,在古代能书会写者是少数,且传播能力、保存能力远不如现在。
其次,史料、文物留到后人手里,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例如,一个古人坟墓里有一些器物,被盗墓者偷去,没有被损毁,流传到有能力保护它们的人手里,还得遇到有足够能力研究它们的学者,方能成为历史研究的史料。
历史学家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不可能完全阅读和掌握,必须经过他的筛选、思考、整理后呈现给外界。
历史学家把能接触到的史料,经过解释呈现出来,表达他对某一历史片段的理解。
例如,凯撒渡过卢比孔河,决定挑战罗马的共和制度。卡尔问到,为什么渡河这件事成为一件历史事实?因为这是历史学家觉得这件事有意义。
卡尔比喻到,历史不是摊在桌上的鱼,而是深不可及的海里的鱼,历史学家好像渔夫,渔夫决定去哪钓鱼,用什么渔具,钓来什么鱼,还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方才留在历史当中。而“没有历史学家的事实是一潭死水,毫无用处”。
2.
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是古希腊文化最辉煌,政治、军事最鼎盛的时期。
这是历史资料留给后人的雅典印象。
但是,当时具备写作能力、能留下历史记录的人很少,是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等人的说法。我们不知道,雅典的女人、没有公民权的穷人、奴隶们怎么看待雅典。
所以,雅典印象其实是很少一些人替我们挑选好了的。
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唐朝诗人孟郊,诗歌风格高度一致。但这个风格高度一致,是从北宋一位叫宋敏求的人编辑得出的,而宋敏求说,他把孟郊看上去不大对劲的诗歌删去了。
由此得出结论,历史学家不是一面客观的镜子,而是从自己的当下水平和关切,挑拣和解读了历史片段。
3.
传统历史学家卡莱尔有名言:历史不过是伟人们的传记。
卡尔认为,历史是一个社会进程,超越了单个人的意图。历史学家和历史研究都是社会的产物。卡尔的见识反映了整个欧洲史学家的重大变化,就是史学家开始把目光从个别大人物转移到社会群体,从单个历史事件转移到社会结构。
我们读史,要了解历史学家怎么看过去,得知道他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又要把他和他的著作看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通过理解过去的社会,增加我们掌握现在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历史是什么?》这本小书一直是历史系学生的必读书,在于它让你看到一个学科的学者,从事具体研究时,有必要对自己学科赖以成立的前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做深入思考。
(完)
本文为学习笔记和体会:源自得到刘苏里名家大课之彭刚讲《历史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