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现状
1.文本解读没有解读
文本解读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文本解读只有仰视
欣赏性阅读对文本是持一种只见文本不见读者的“仰视”的姿态。阅读教学倘或习惯于采取仰视的姿态对待文本,其言说往往对文本有顶礼膜拜而会忘记了“自我”的存在,从而陷入一种“文本中心”的境地。
由于我们教材所选入的人或事非“平常”人、非“寻常”事,我们在解读时更多地会走入“仰视”的误区,对于文本中人物的闪光点、事件的特殊性、文本的精神内核进行“肆意”地放大,在放大中人物变得飘渺、变得“高大”;事件变得传奇、变得“神”化;精神变得“崇高”、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3.文本解读给文本贴标签
贴标签,就是用现成的套子和事先认定的概念给文本定性。比如一解读杜甫的文本,就贴上“忧国忧民”的标签,却不知“黄四娘家花满蹊”之类的文本,根本就谈不上忧国忧民;一解读鲁迅的文本,就贴上“匕首投枪”的标签,却不知鲁迅的不少文本中也存在着脉脉温情。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文本千差万别,而标签却很有限,这样的"解读“往往生硬无比,破绽百出。
4.文本解读重心失当且僵化
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少,真正的阅读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少。
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做起。
二、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
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
——于永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文本解读又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纽扣,文本解读错了就等于把毒牛奶喂给学生喝,所以教师一定要解读好文本。
——孙绍振
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不应该是某些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始吧。——钱理群
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硬功夫。
——肖培东
二、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
文本:阅读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文本是被作者创制的,其中存在着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意向。所以文本解读,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意向。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境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境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
我们要尊重文本,不能自以为是;我们要尊重文本,不要太“在乎”作者。
作者创制文本时想要表现什么固然重要,而文本实际表现了什么才最为重要。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问的问题不仅仅“作者说了什么”,最重要的是“文本说了什么”。解读文本,要依托于文本;文本解读,重要的不是解读作者,而是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无须刻意排挤作者,正如无须刻意迎合作者一样。要看文本内客观存在着怎样的内容。
什么是文本解读-----解读
文本解读要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等思维审美活动对篇章的解析,确定文本语义,厘清文本语义之间的关联,梳理文本内部的结构和思路,还原文本本身的意思。
三、文本解读的角度
(一)内容角度写什么
从内容角度解读文本是指读者在明确文本语义基础上,提取文本大大小小的信息,通过梳理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文本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1、写什么——表现对象
为何选此对象?
2、写什么---对象做什么核心行为
行为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2、写什么------对象怎么样(描写性语言)
行为内容之间的关联——直接关联
间接关联
4、写什么----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民族 职业/身份 特长 婚姻状况 健康状况 家庭成员
5、写什么----写作背景
社会: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
文化背景 社会风气
自然:地理位置 水土风貌
气候季节
(二)主题角度
分析核心人物与人物的核心行为
(常规阅读只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没有思维的过程,就直接进入主题与人物形象等深度层面,而没有关注起因背后的起因,经过中行为的内容与方式,结果背后的深意,这些思考的本质其实就是文本的深层意蕴。理解事件的深层意蕴的重要支架是为什么 怎么做 结果如何
(过程原因, 多层理解)
(二)主题角度---表现什么(社会)
表现了什么、突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见证了什么(直接表现)
浅层次 升华 深层次
(二)主题角度---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什么(作者层面)
浅层次 深层次
(二)主题角度
叙事性文本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文本类型,解读叙事性文本的套板反应是“故事-形象-道理”,用这样的思路解读文本,很可能导致概念化、标签式的浅阅读状态,难以走向文本的内里。打破“故事-形象-道理”的解读模式。还可以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等角度理解故事内涵,挖掘形象本质,增加解读深度。
(三)技术角度---怎么写
a.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抒情 议论 说明
b.语言技巧 :用词 修辞 句式一 标点符号
c. 艺术手法 :衬托、对比、 以小见大、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渲染、虚笔、虚实结合
d.结构 :技巧与形式
(四)关联整合------大单元教学下的趋势
(五)作者角度
文本解读除了要抓住主题、把握内容、分析文体和语言以外,还要从作者视角进行解读,即尊重作者的本意,关注作者的意图,关注作者的身份、视角、立场和态度等,并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通过不断比较联想,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厘清其思维,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这样主题的解读才更清晰,对意义的把握才更准确、更深刻,才能细读文本,把握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与作者产生更多情感的共鸣。
(六)读者角度
作品诞生,作者已死--罗兰·巴特7在作品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亡,剩下的文化创发工作是读者的权利。“作者已死”后文本的自由阐释空间就产生了,所有阅读活动,都是读者心灵与一个写定“文本”的对话,价值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创造出来。所以我们要去看原著,自己去发现自己创造出来的价值,而不是吃别人嚼过的馒头充饥。
《课标》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明确要求与建议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课标》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明确要求与建议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六)读者角度
1、立足于读者人生阅历的解读
《背影》《秋天的怀念》
2、立足于读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3、立足于读者文化修养的解读
文学与绘画,文学与戏剧,文学与影视,文学与书法,文学与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阐释相互认识。
(七)编者角度------立足教师本位的解读
1.该文为何放在此单元、此位置?(单元目标、编者意图)既要教出文章的个性,又要教出单元的共性。
2.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言是那几段?(教学聚焦)教学不可平均用力,要有取舍。
3.当下为何要教这篇文章?(教学价值)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归常识,努力使教学价值最大化。
4.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可能是什么?(学情预判)不教或少教学生一问而知的东西。(莫炒冷饭)
5.教材本身提供了哪些助读、助学资源?(教学资源)
例如: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课后习题(往往是教学的重难点)、阅读提示、旁批、课下注释、插图等。助读资源是较学的好抓手。如:《老山界》《猫》可用插图;一颗小桃树》可利用五个旁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