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信息如图,分为前言+七个章节的正文+后记,一共9个部分。今天从第五章开始继续看书,阅读进度条是9/9。
目前对于电子书的笔记一般是摘抄or摘抄结合感想的形式,笔记如下:
第五章
单身母亲的贫困问题浓缩了雇用的非正式化、男女地位差异、婚姻的不稳定以及儿童贫困等现代社会的问题。
虽然很不想把孩子的学业水平和今后的出路问题都怪罪到单亲家庭和贫穷这些因素上,但事实上肯定是脱不了关系的。
贫困无疑是痛苦的,但总会习惯,如今的困窘会变成理所当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会察觉,他们的贫困会遗传下去,招致一个没有希望的未来,就算有所察觉,家长们为了维持每一天的生存也已经筋疲力尽了,无暇其他。
对很大一部分男性来说,一旦家庭破裂离了婚,比起对天各一方的亲人的责任感,还是自己眼下的新生活更为重要。既然没有惩戒的规则也没有实质上的惩罚,那么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简单来说,单身母亲的贫困,一切都是因为金钱的极端缺乏。
在男性占优势地位的日本社会,单身母亲的境遇真的充满坎坷。
如果对这样的情况放任不管,那么贫困就会传到孩子们身上,致使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要么就调整雇用结构让女性也能赚到足够的钱,要么就对父亲的抚养责任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努力促成一种状态,让孩子的父母即使离婚,也必须共同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
如果身边有家人能给予帮助,一个人就不至于陷入贫困。
我接受最低生活保障就等于给别人添麻烦,是不好的事——不知为何,她心里总有这样的一种意识。
虽然精神状态一直不稳定,但她因为身为人母,内心抱有一种强烈的必须振作的意识,所以努力着。她对一起生活的次子隐瞒了自己的精神疾病,强迫自己装出开朗的样子。在这样孤独的生活环境里,她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倾诉。
通货紧缩以及雇用关系的不稳定,使得大家都身心疲惫。
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通常会起伏过大,其精神状态会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之间来回波动。
精神疾病是由于精神上、心理上的负担过重而引起的。诱发的原因中虽然也存在家庭环境因素,但绝大多数还是因为经济问题。
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往往越是低收入的人群,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占比就越高。(因为贫穷限制,反而要思考的地方变多了,处处受限又想不出办法,因为办法通常需要在更高的思维层次去寻找。)
然而,人的生命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结束的,痛苦依然会继续,于是随着情绪的时起时落,她也许还会一次次地重复自杀未遂的惨剧。
在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是最多的。患病人数从1999年的44.1万人,激增到2014年的111.6万人(厚生劳动省调查数据)。这一患病人数猛增的时期,刚好和致使雇用关系变得不稳定的《劳动者派遣法》修订的时期重合了。
根据“司法统计”的数据,在女性的离婚理由中,排在第三位的是“精神虐待”,第四位则是“暴力伤害”。有四成的离婚案件起因是对女性的暴力。在内阁府的调查中,有31.3%的女性表示自己遭到了配偶的伤害,平均每3位女性中就有1人在身体、心理、经济、性等方面遭受过配偶的伤害。
对女性配偶的暴力,多是从爱情出发,进而发展到独占欲和支配欲的不受控制,最终变成暴力。而暴力的伤害又导致了离婚,让留下来的女性和孩子陷入了贫困。这是一个负的连锁反应,致使每一个人都遭受不幸。
几乎所有的虐待受害者都会因为令对方生气发火的原因是自己而自责。
坚持在犯罪现场采访贫困问题的记者铃木大介先生曾列举过“三个疏远”,认为它们是令人陷入真正贫困的原因。它们分别是“与家人疏远”“地域内疏远”和“与制度疏远”,即一种在低收入的贫困生活中无法从家人、朋友和制度的任何一方获得帮助的状态。
正因为我没有生的希望,也没有死的决心,才会这么痛苦。
第六章
父母收入低的孩子,多有学历偏低的倾向。他们有的初中毕业就进入了工匠的世界,有的高中毕业就去小微企业就职了。
所谓统合失调症,是一种使人将思考、行动和感情集中于一个目的上的能力减弱,人会产生幻觉和妄想,行为变得混乱的病症,它会使人无法在社会上正常生活。
她即使再找工作,也能获得和之前一样的收入。实际上,收入减半的例子才是最常见的。
看护离职率一旦增加,企业会面临人才流失,当事人会失去经济来源,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
社会虽然开始重视看护离职问题,但医疗、看护等社会保障经费的削减却也呈釜底抽薪之势。相关经费并不充裕,反而在缩减,医院降低长期住院患者的接收率,看护保险使用者只有在重度的情况下才能享受报销的情形开始成为大势所趋。
作为经费削减的替代方案,各自治体都开始尝试建构地域居民互帮互助的地域总括看护系统。
所谓地域总括看护系统,简单来说,就是让高龄者和残障人士从医院和看护机构回到各自家中,由地方上的组织和家人负责照顾的一种策略,对被看护者的家庭成员和志愿者的依赖性很高。
这种变公助为共助、自助的地域建构策略正在各地逐步推进,然而它恰恰与“零看护离职”方针背道而驰,反而会诱发更多看护离职。(感想:感觉看护资源无法社会分布平均,就公家变成私家(家人自助)。想到了教育,不能课外开班补习,一对多会被举报,一对一没关系,提倡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家庭教育也要重视起来。其实一样的,家庭花在老人身上时间变多,工作时间就会变少。同理,花在孩子身上时间变多,工作时间也会变少。)
可见,有多少贫困的家庭,就有多少孩子的未来被剥夺。
善良的人们最容易受到剥削,就连他们的子女也会沦为被害者。在因长期的通货紧缩而日渐贫穷的日本,人性本善一说就连在国家和公共机关里都不实用了。
说到女儿高中退学时,她的眼眶湿润了。实在是“老实的人最吃亏”的典型案例。(转书友感想:Sometimes it’s better being a basterd。)
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一个女性只要做了家庭主妇,社会就不会再给予她发挥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机会了吗?不仅是工作,一旦被丈夫要求离婚,其结果就是,她会失去工作同时失去家人。我看着她们,就仿佛看见明天的自己,不禁感觉脊背发凉。
女性组建家庭后,如果为了抚养孩子而离开了职业道路,之后就连养活自己的雇用机会都得不到的话,那现在的社会,女性一旦生了孩子,就什么都没了。谁也不愿意背负植草女士一样的绝望。不愿意生育的女性增加,少子化进一步加剧也是必然的。
贫困家庭一般分为“单亲”“病痛”“孩子多”“三代人同居”这4类情形。符合越多情形,贫困就越严重。
一个公务员出身的平庸男人动不动就对女性耀武扬威,光是想象一下我就觉得恶心。论资排辈的规矩尚存的公共机关,内部组织是僵硬的。那里不仅残留着陈旧的男尊女卑观念,还总爱继承那些权力欺压和喜欢耀武扬威的歪风邪气。而在这个权力欺压尤其严重的团体里,对女性的霸凌和权力欺压更是常态化的,在井川女士之前,就有很多高学历女性因为精神失常而辞职。
第七章(终章)
她们都不是自虐或过度悲观的人,只是无论她们如何努力挣扎求生,都看不到光明的未来。
于是她们叹息,放弃,从心底感到绝望。
现实的残酷令人不忍直视,然而不可避免地,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女性陷入这地狱般的日子。
因为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令人相信,将来会变得更好。
说实话,我感觉现状令人无力。我实在找不到任何理由相信,将来会变得更好。
通过一系列采访,我能够明确看到的未来,只有无止境的下坡路,以及随之而来的令眼前的人们互相憎恨的分裂与鸿沟。
碰巧没有跌落悬崖,侥幸留在中流以上阶层的人们,只会嘲讽那些因为离婚拿不到抚养费、使用助学金等因为小小变故便落入贫困深渊的人们是自作自受,随之而来的,便是贫富之间、世代之间、男女之间的尖锐对立。于是,人们无休止地相互争执、谩骂,一同加速沉沦。
看不到未来,只有绝望,她的状态已然超过了这些语言所能形容的极限,真正徘徊在了生死的边缘。
虽然痛苦,虽然不现实,但她还是只能为了生存而尽力前行。
我倾听着东京的贫困女性各式各样的心声,将它们梳理成文,依次分析,发现原因几乎都来自国家的制度和法律。除此之外,就是男性的暴力和自身的精神疾病。现状是她们各自为了生存拼尽了全力,却被世间的不合理逼至绝望的境地,而周围的人们,只用一句“责任自负”就封住了她们的嘴。
贫困会造就贫困,苦难会跨越世代持续传递,如果逃不出来,甚至会让人看见死亡。
一旦经济上的贫穷、疾病、稀薄的人际关系、孤独、救济制度的知识不足等负面要素彼此叠加,贫困的程度就会不断加重。
我们有必要倾听这些讲述困境的女性的痛苦的声音,设身处地地思考何为贫困,明白贫困的陷阱有可能就藏在我们眼前。
这些讲出自己经历的贫困女性,一定也希望自己陷入贫困的绝望经历能够让更多的人逃离贫困的陷阱。
后记
这些生活在所谓贫民窟的人们,生活环境反而比现在人数庞大的贫困女性更为优越,活得也更加幸福。
人生是痛苦的。但仍要活下去。(转书友感想:有些痛苦是生理的,有些是心理的。有句话说成年人的生活是在玻璃渣中找碎糖,靠着一点甜挨过生活的苦。)
官制穷忙族:穷忙族指每天拼命劳动却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一旦出现任何意外,生活将立刻失去保障的底层劳动者。所谓“官制穷忙族”则是指专为政府官方机构工作的“穷忙族”。
互相依赖症:又称“互累症”或“拖累症”,是指人与人之间有过度互相依赖的情形,造成生活上、情感上不易分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