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2a524219208d337f.jpg)
江西九江的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和长江的交汇处,其名称的来历自古就有两种说法,南北朝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认为是因为水击石岸发出洪钟之声的原因,而唐代文人李渤撰文说是由于山上有能发出钟磬之音的石头的缘故。苏轼对此十分感兴趣,便借送儿子苏过赴任德兴县尉途中,专程到石钟山一探究竟。
都说好奇害死猫,可苏东坡父子的石钟山之行,却收获颇非,不仅弄清了山名的真正成因,还挥就了一篇千古佳作《石钟山记》。父子二人先是白天登山,山上寺庙的高僧对名人的大驾光临深感荣幸,专门派一名小和尚陪同他们做考察。小童捡起几块石头,用斧子敲击,便发出铿锵作响的金属声音,“您看,这就是山名的由来。”苏轼笑而不答,内心并不认同。
当天晚上,大文豪与儿子竟然驾舟夜访石钟山。船至山脚,借着月光,他们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真相终于水落石出,二人探明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
从科学的角度做出的解释是:石钟山由石灰岩组成,在水流的冲击与侵蚀下,形成许多空洞和裂隙,当有波浪拍打时,即会发出哐哐当当的巨响,好似撞击铜钟一般。道理虽简单,可如果苏轼不身临其境,也难以“破案”,更不可能成就流芳百世的《石钟山记》。苏东坡的惊人之举也引来无数名人雅士的到访,而吸引他们的除了山名的成因外,还有当地奇异的景色。
盛夏多雨季节登临石钟山,便见滚滚长江东逝水黄浪滔天,而汇入的洞庭湖水则是一线清流,呈现出泾渭分明的景观。而进入深秋,江水变得清浅,湖水反而略显浑浊,仍是江湖两色。四季之中,湖光江色总是变幻着姿容,游人非一时可尽赏其神奇之处,勾引着人们常常惦念着它。
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石钟山的重大战略地位,因其扼守长江和鄱阳湖要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江湖锁钥”,也注定此地多战事。像朱元璋同陈友谅之间举世罕见的水战,太平天国激战曾国藩的湘军等。山上因此留下众多战争遗迹,诸如英雄石、忠烈祠、上谕亭等,还有一块“莫杀俘虏”的石刻。
除此之外,石钟山上也不乏名胜古迹,比如江天一览亭、苏轼像、石钟亭、泛舟岩、航标塔、怀苏亭、碑廊等等,一座高不过70米的小山便似玲珑剔透的多宝塔,汇聚了文人的墨迹,凝结着军人的热血,更镌刻着苏轼的慨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真知蕴于实践,而要领略石钟山独特之美还需您的实地踏行。
2023.10.17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d823eabbb50137d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f1236f6c7175fd5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7b1feb35c3b55ff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