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游石钟山记

游石钟山记

作者: 云水静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1-20 14:40 被阅读0次

        到九江的湖口已来过不下五次,而畅游石钟山却是头一回。

        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居于鄱阳湖口和长江的交汇处,只因苏轼的一篇《石钟山记》便名扬四海,引无数文人雅士前来探究。其实,对于石钟山之名,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早已阐明,是因湖水拍击山崖石隙,声如洪钟而得名,并非他因。

        石钟山不高,几分钟就能到达山顶;石钟山也不大,用不了半个时辰便能走完山顶所有。山上的许多文物古迹早已损毁,到处都是后期重修的人文建筑。整座山郁郁葱葱,倒也清静凉爽,是一个休闲养心的好地方。在临江的一侧,山崖陡峭,直入湖中,想必是水击石拍之处,但闻不到洪钟式的响声,未免让人着急。

        山下的码头,是乘船观山看水的地方。泛舟于水中,便能看到苏轼笔下石钟山的气势,山石陡峭,洞隙延绵,水中有洞,洞水相连,难怪苏轼夜泊绝壁之下的湖面能听见钟的声音,不愧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奇妙之处,只是如今水面船只纷扰不绝,早已没了苏轼当年聆听、体会的清静环境了。

        游船驶出鄱阳湖口,便到了长江水道。随游人惊呼,顿见眼前奇景,一水两色,江清湖浊,泾渭分明,著名的江湖两色奇观近在眼前。神奇的大自然又一次把奇迹留给了这里,真可谓“石钟千年奇,江湖两色美”啊!

        当年的苏轼,畅游石钟山后发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叹,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眼前“江湖两色”的奇特现象,又揭示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之道。石钟山,来了,游了;见了,知了,有些道理也应该悟到了!

          (2015年5月于江西九江市湖口县)

石钟山

相关文章

  •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14日 · 石钟山记,真钟声还是掉书袋

    1084年7月14日,苏东坡游石钟山。 地点: 湖口 类别: 人物 《石钟山记游》 作者:吕建文 元丰七年(108...

  • 游石钟山记

    到九江的湖口已来过不下五次,而畅游石钟山却是头一回。 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居于鄱阳湖口和长江的...

  • 甲午年江西之旅(六)

    ——石钟山 中学课堂上学过苏轼的一篇文章,名为《石钟山记》,那个时候基本没...

  • 游石钟山

    想起来今天真是率性而美好的一天,体验了一把说走就走的小任性。 昨晚在都昌住了一夜,今天早上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同行的...

  • 石钟山记

    丙申维夏,重游故地。 石钟山得名于苏公的《石钟山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春游,就是去的石...

  • 石钟山上,谁对?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

  • 石钟山记

    石钟山很小,就是长江和鄱阳湖相交处的一座孤岛,或者就是一块大礁石并不高大,但地势很险要,扼江控湖,远远看去,就像一...

  •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骊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

  • 【云山随诵之47】苏轼《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

  • 第906期【生活随笔】

    渔 工 水 师 文/袁茹意 《石钟山记》中苏轼携子月夜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石钟山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rt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