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上看到这样一句话,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记得这句话出现在颂扬老师的篇章里,自然这句话就是在表达做学生的对老师的回报了。长大后我真的会成为你吗?会的吧,虽然会以其他各种方式。
老师这个角色一直带着神圣的光环,在我眼里。像我心里的那点小九九,还有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情怎么能麻烦老师呢?能跟老师沟通得上的除了课业,还能有其他的吗?没有!这就更强化了那种神圣感,甚至神秘感。这种观念的结果就是,总会有那么些个领域,那么些个地方,是不能说,不能言谈的,是绝对的禁区,我也只能有乖乖听“话”的份,听不听得懂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听,所以,有多少课文是当时看得懂的?寥寥无几;又有多少公理和公式是能拿来随时用的?至少对我来说也寥寥无几;又有多少气话是有效用的,至少在我来说,我时常怀疑每次批评都是在说我,在那之后好一会儿宛若惊弓之鸟。所以,在很长时间以后,我都是依凭感性情绪去看那更高年级的学习内容。我在看书里的内容,同时又在想象中脑补一个或慷慨激昂,或伤时感慨的声音,去理解那抽象的世界。有时候我会疑惑,自己听到的是那声音,还是语词背后的意义。
也许会成为什么,在于你最初执着什么。执着于非现实的世界,那么,长大后多半也会如此。好像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自己编织的笼子里,你不打开它,它就一直是那个样子。因为好奇声音和语词,被这只女妖的歌声吸引,所以就被引进了漩涡中。现实的武器只会依照它既有的程序运行,要摧毁它,也只能用现实的武器。在自我编织的世界里,能摧毁它的也只有编织的声音和语词。但却无法摧毁现实的武器。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了好像只会能动动嘴皮子的人。不把那个抽象遥远的世界理清楚,它就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像一个幽灵。唯有真正见到它在现实里的倒影,才肯逝去。而那个时刻一旦到来,也是该忘记它的时候了。谁让我总是停留在感性上去认识呢。说太多太多的话,才会把那股劲儿给卸掉。我很羡慕那些正常人,他们从一个个现实的生活材料中提取学习的营养,我的大部分却都是从三言两语的箴言,或者说旁白开始的,我自己时常被那些旁白弄得心神不安,心神俱疲。这就是康德式的伦理,一个执着完美世界的疯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