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护,唐时博凌(今河北定州)人,仅以一首《题都城南庄》便青史留名,是一诗定名的典范。
题都城南庄
唐 ·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的今天也是这样的门扉,人面和桃花相映生辉,可是今年的此时,人面却不知去往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迎春风。短短四句,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诗好,诗所附带的故事也富有传奇,深深满足了中国人对大团圆结局的渴望。相传崔护资质兼美,擢进士第,官至节度使。年轻时读书累了出门踏青,口渴索水,偶遇都城南庄一妙龄少女,两人眉目传情却又“发乎情,止乎礼”。崔护返家后,因日夜苦读,也就把偶遇之事放到了脑后。第二年春天,又是桃花嫣然的时节,猛然想起去年的邂逅,情不自禁来到了去年旧地,却发现人去室空,怅惘之下写了这首千古名诗。
故事如果到此戛然而止,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似乎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因为世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缺憾造成的痛远远大于团圆带来的力量。而中国作为一个人情社会,总是从良善出发,从宣扬善美的角度希望给故事一个圆满的收稍,也因此崔护邂逅的故事成了一段传奇。崔护再寻遇丈人哭,桃花女相思成疾,香消玉殒,崔护抱美人痛哭,桃花女醒转,嫁崔护,有情人终成眷属。多好的故事,多美满的结局。
而有人偏偏反其意而行之,偏偏要探究公主、王子婚后庸俗的日常,偏偏要在浪漫的故事背后加一点人性的渣子,加一点命运的无常,形成一种苍凉的况味、凄美的感觉,这个人就是张爱玲。张爱玲的散文《爱》,据说就是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歌意境的散文化表达,而这表达却多了几丝张爱玲的专属滋味。
十五六岁,春天的晚上,月白的衫子,手扶的桃花,两个人遇见了,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和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 正好的年纪,如醉的桃花夜,“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一样的桃花,一样的偶遇,一样的情丝懵懂,却没有接下来的情定终身,花好月圆,有的是接下来的几次被拐卖的经历,坎坷的老去的人生,是人事的无常,命运的乖桀。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张爱玲就有这种才情,还原人事的庸常,不惜将暗沉沉的世相展示给人看,残酷的告诉读者,崔护邂逅的传奇不存在,无常才恰恰是人生的常量,是人逃也不逃不出的宿命。也正因此,那些人生短暂的欢愉,那些偶尔的罗曼蒂克才尤显可贵。恰如这句“你也在这里吗”,简短的一句话,隔着岁月的烟尘,隔着几次被拐卖的经历,成了生命中的一束光,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安慰,是无边荒凉中人可以抓住的一根稻草,或许也是活下去的一抹勇气。
一种桃花,两样相思,两相对照,别有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