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4日,新浪微博开始内测。到了2010年,新浪微博每天的发博数已经超过了2500万条。人们发现了表达自我、讨论热点、寻求认同、获取资讯的新渠道,并将这里当做是言论自由的圣地。
2012年,微信推出微信公众号平台。很快,公众号便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绩:短短数年没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无数创作者和表达者投身于公众号大潮之中,成为坐拥百万粉丝的大V。

随着双微的强势崛起,自媒体逐渐发展成一种产业:一种遍地流金、满目机会的产业。无数自媒体人通过掌握的流量,以及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完成变现,成为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但是,在巨额的收益面前,很多自媒体人放弃了自己的底线和良知。他们不以产出优质内容和还原真相为己任,反而以造谣、诽谤、碰瓷、恐吓等手段赚取不正当利益。他们沦为资本的奴仆,搬弄是非,混淆视听,利用公关文替金主洗白,利用黑稿炮制舆情,敲诈企业收取保护费。将无数行业搞得乌烟瘴气。
这种愈演愈烈的自媒体乱象,终于引来了监管部门的注意。10月24日到26日,人民网连续发布了三篇批判自媒体乱象的文章。怒斥部分“臭脏黑”自媒体唯利是图、蛊惑人心、散播谣言、颠倒黑白、恶意炒作等行为。

恶意包装、贩卖焦虑
对于读者来说,很多自媒体人都是“只见其文,不见其人”。所以,你永远也不知道文章背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情况,就给了一些投机分子和无良团队“造假”的机会。他们利用别有用心的包装面向公众,吸引粉丝: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将自己包装成经济学专家,不是唱衰股市,就是散播楼市利空,制造恐慌,贩卖焦虑。一些学识有限的人,自己包装成历史学家,篡改历史,抹黑正面人物,利用稗官野史替代真实事件,以此来吸引眼球。还有一些人将自己包装成情感教主和知心大叔,推销一些歪理邪说和偏激理论,对粉丝进行洗脑。
这些人的稿件内容,通常来自于抄袭洗稿和胡编乱造。吸睛的手段,也无非“猎奇”、“反常识”、“标题党”等惯用伎俩。为了点击量和打开率,他们不惜打涉黄的擦边球,为了营造虚假繁荣,他们还会雇佣水军刷数据……
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利用流量提升身价,从而增加广告收益。但是他们的做法,却触及了越公序良俗的底线,乃至法律的红线。这种无视道德法律、疯狂消费粉丝用户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势必会让自己走上绝路。

组成矩阵,敲诈勒索
张薇薇是一家公司的公关经理,去年的时候,曾有一个自媒体主动联系她,称自己已经掌握了公司的负面材料,并整理成了相关文章,准备发布在公众号上。如果不想因为这篇文章而影响公司的公众形象,就要付4万元的“公关费”。张薇薇想预览一下文章内容,却遭到拒绝。张薇薇便以价格过高为由,回绝了自媒体。结果自媒体不依不饶地继续威胁:如果不合作,那稿件发出后的删帖费用,将会超过5万。

这种利用黑稿进行碰瓷、敲诈的事件屡见不鲜。很多大企业都成为黑公关的攻击目标。而这些自媒体写黑稿的手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无中生有,编造虚假消息。为了引起网友的自发传播,这些黑公关通常会根据大众关注的话题,编造虚假新闻。比如:资金、内斗、涉黄、绯闻、危害儿童等。
2. 断章取义。黑公关会对企业的官方稿件,或者公司领导的言论进行歪曲和过分解读,以此来引导读者和舆论。例如,之前联想公司杨元庆曾发表过言论:联想不单单是一家中国企业,而是一家国际企业。然后被一些自媒体说成是“崇洋媚外”、“数典忘祖”。
3. 恶意加工。某些黑公关会针对企业的某些点,进行进行别有用心的放大。比如:公司开除了两名员工,黑公关会升级为“疯狂裁员,资金断裂”。公司取消某项活动,就会被升级为“濒临破产,几近倒闭”。
这些黑稿,通常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一些黑公关为了增加文章的影响力,甚至会组建自己的自媒体矩阵。利用大号打头阵,小号进行转发铺量,水军负责引导舆论……一些公司甚至掌握着成百上千的公众号。如果企业选择妥协,用花钱的方式宁人息事,就要付给黑公关几万到十几万的合作费。

多行不义,必将自毙
一个合格的自媒体,应该具备遵法守法的精神、诚信立身的技能、崇德向善的素养。以传播真相、产出优质内容为己任,促进社会进步,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而这些沦为黑公关的自媒体,却秉持资本思维,唯利是图,为了赚取不正当利益,不断践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破坏社会和谐和行业环境。
这些自媒体,终究会为自己的无良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