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十
1966年初春,秀贞已怀孕几个月了,老Q父亲生怕她又流产,就事事包揽,让秀贞闲着。
秀贞听年纪大的家属说,走路有利于生产,就时不时走动走动。
北方发生大地震。老Q父亲动员职工捐款捐物。业余时间下河逮鱼,给老婆炖鱼汤,补身子。
六月份的时候,老婆到了孕产期,老Q父亲且喜且忧。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一天,谷秀贞觉得肚子很疼,她感觉要生产了,赶紧请人去队部把老Q父亲叫回家,老Q父亲见状,赶紧去附近村子找接生婆。
接生婆来了,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奶,小脚,她包着块蓝布头帕,慈眉善目,能说会道。
她叫老Q父亲找了个土碗,倒了碗酒,煮了两个鸡蛋。
接生婆剥开鸡蛋,就着鸡蛋,端起土碗,一饮而尽,然后把土碗摔在地上,她捡起一片碗片,走到秀贞床边。
她转身叫老Q父亲到屋外回避,开始动手接生。
不一会,屋里传出婴儿哭声,“哇..……”
老Q父亲进去,见老婆躺在被中,脸色苍白。
忙问老婆,喝不喝水?再看接生婆怀中,她抱着个披衣包裹的婴儿。
接生婆说是个男孩。老Q父亲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两口子高兴万分。
几天后,老Q父亲给这个孩子起名为张卫红。
寓意保卫红色江山,保卫新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有革命意义,希望孩子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孩子满月,请了满月酒。老Q父亲接到调令,总公司调他到滇东南某县城筹备办“农场”,那时,各大单位为响应“五·七”指示,纷纷开办“农场”。
幸好孩子已经满月,老婆虽然做月子,已经能下地,生活能够自理。
所以,老婆暂时住在单位,老Q父亲到总公司汇同别的同志,坐车前往"农场”
农场坐落在一个坝子的北边,东南边是县城。县城和农场的对面有一边河,沿坝子穿流而下。汇入下游的金沙江。
这条河的上游是龙川江,这里属下游,也叫龙川江。
江两岸布满农田,因为它没有固定堤坝,河道呈“S”形,每到夏季,河水暴涨,河道常常被冲刷改道,几十年移向东边,几十年后它又移到西边。
当地人形象地形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河两岸多是沙地,常常种植甘蔗,西瓜,花生,番茄等农作物。
东山,西山脚下是稀稀落落村庄。老Q父亲他们到农场时,什么都没有,就是一块地方划拨的荒坡。
荒坡上长满杂草,刺条及一些小灌木丛。
老Q父亲他们先清理出一排空地,支起帐篷,在帐篷外搭起简易伙房,搭起简易的灶台。
又安排人员到外面低矮处挖了口简单的“水井”。
饮水问题解决了,又到帐篷远处下风头处搭建了简易厕所。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荒坡上,清理杂草,整理地坪,准备建盖平房。
后来,总公司又抽调赵兴义带着二十多号工人来到农场,并任命老Q父亲为书记,赵兴义为场长,正式开展工作。
他们先搭帐篷,解决短期住宿问题。接下来短短几个月,几排平房相续建起,后来又修建了食堂,澡堂,理发室,公共厕所,球场等生活设施,又在靠河的村边打了抽水井,建了个抽水泵房,并接通水管,给农场每家每户门前接通了自来水。
对于住小平房的职工,职工一间,带家属的两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Q父亲把老婆,孩子接来了。
老Q父亲住两间平房,分在东边的端头,旁边住赵兴义家两口子。这两排平房多住带家属的职工。
赵兴义,山东人,他的成份高(地主),他是这边刚解放参加工作的。
他高高大大,常理平头,做事雷励风行,是施工单位的一员猛将。
他的老婆,小小巧巧,留着齐耳短发,说口家乡口音。
老婆小他十岁,常穿素色花衬衣,和那时较时新的裤子,脚穿皮鞋。
他两口子感情很好,赵兴子常犯腰疼,不时用手支着腰,一崴一崴地走路,这时,他知道老Q父亲会配药。
于是对着老Q父亲说,“老张,给我配几付药,这两天又闪着腰了!”
老Q父亲给他配了药,他还舍不得要老婆煨,自己动手,煨药。
他老婆在一旁,见老Q父亲在旁边,赧然回屋去了。
那时的农场,虽然通电,有电灯。连收音机都少见。
每天工作之余,除坐在门前闲谈,冲壳子,每天吹来吹去,也觉无聊,于是,点灯又怕费电,家家户户,就早早睡觉。……
赵兴义老婆开小买部,公家开的,公家进货,月底结帐,月底还拿工资。
小买部不是很忙,所以她老婆很闲,脸养的红润白净,手指养的细皮嫩肉,白白净净。
不知是为了保养身子,还是为了疼老婆,赵兴义只有一个女儿。
女儿四岁多,起名赵丽。老Q父亲常配药给赵兴义,所以两人关系很好,老Q父亲执行上面政策,主抓职工思想,赵兴义管生产,主抓具体工作。
两人配合的很好。但是,赵兴义的老婆和秀贞却不大在一起,也不大往来。
赵兴义老婆喜欢闲,秀贞却闲不住,赵兴义老婆爱收拾打扮,秀贞却很随便。
所以,一个嫌一个懒。一个又嫌另一个土,加上秀贞性格倔强,根本不想去迁就她,两个人不是一类人。(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