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缓缓的书影
读完《稀缺》的碎碎念

读完《稀缺》的碎碎念

作者: 禅鹅馋大鹅 | 来源:发表于2019-02-03 21:48 被阅读64次
    今儿画的~放假好充实

    《稀缺》这本书击中了我近期的思考。感觉这本书和《思考,快与慢》调性类似,看完发现确实很多内容也是相通的,两本书都是关于大脑认知的研究,内容都比较颠覆常识。

    相比之下,《稀缺》这本书例子不少,个人感觉比较易读,不过有时也会觉得有点磨叽…感觉《思考,快与慢》的内容量和认知颠覆程度更大,稀缺像把其中关于大脑资源的点展开到了更宽泛的方面。当然,我的以上印象也和我读两本书时候的顺序以及读时不同的认知状态有关。

    关键:带宽管理

    我觉得稀缺这本书的关键词是“带宽”,我“翻译”为可支配的大脑资源。我们如果被一件事情的“稀缺”而忧心忡忡,那么我们的大脑可以用来认知任务和自我控制的资源就会相应减少,于是很容易出现一些“力不从心”的时刻,犯一些“大脑不在线”的错误。这也让我进一步想到,很多人真的不是能力不够,是心力不足,因为其“带宽”被占用了太多。也本书也让我对“绩效等于潜力减去内心干扰”这句话有了更多思考。

    可是,在非常不稀缺的阶段,我们也容易松懈,仗着目前的安稳而不做好规划,从而一步步由充裕走向稀缺。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自己释放带宽的同时稳步推进规划。

    我还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坚持冥想,帮助我们更平静地专注当下,即使客观条件就是稀缺的,也尽量增加自己的可支配带宽,从而创造走出稀缺的条件。

    再开个脑洞,感觉这种在稀缺间的平衡有些禅意,有点像老祖宗常说的“度”:在纷杂事务中,追求在游刃有余的状态下把每件事照顾到,但不过分关注任何一件事。脑洞又开到了“太极”和“八卦”,但是我对这两个没啥研究,所以也不展开说了。

    有趣的现象:目标抑制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叫目标抑制(goal inhibition):

    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会令你不那么容易想到其他你所关注的事物。

    比如列出重要事项后,反而思维被局限,想不出来其他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讲授式学习的局限:老师挑重点讲,看似效率很高,看起来好像也在启发大家。可是其实,说出来的内容本身,对学生的自由思考也是一种局限。

    脑洞:稀缺感的例子

    稀缺感无处不在,有时微妙到难以察觉。短期内稀缺感会促进效率,如:书非借不能读;ddl是第一生产力。可长期看,稀缺感让人过度聚焦在一件事上,反而容易看不见全局而酿成大错,即“管窥效应”。

    下面是我关于稀缺的一些其他联想:

    1.比如我之前在港村工作,对中餐极其渴望。经常进城(深圳)去吃海底捞,路上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回去还一定要在车站买点“周黑鸭”。现在回北京后,一年半了,没有吃过一次海底捞…更别提周黑鸭了。

    2.前一段时间去断食,三天只能喝液体。会有些很馋的时刻,看到大家在朋友圈发什么美食都想吃。可我是真的想吃某些食物吗?其实我在自由饮食时也吃得相对健康,而且乐在其中。我那时想要的并不是那些食物,而是可以自由选择吃什么(不稀缺)的感觉。正所谓:“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多”。

    keep的口号是“自律给我自由”,其实根据上面两个例子,我觉得其实“自由给我自律”。心里不会被这种稀缺感束缚时,再去主动地选择自律,才是真正可持续的自律,而不是被逼的不得已,只能被迫“自律” 。

    3.国人去吃自助餐时候经常是“挑贵的吃”,包括坐车抢座等,这也是资源稀缺留下的习惯。其实这个东西本身可能没有那么吸引人,不过“不抢就没了/亏了”的心态,对人们更有吸引力。

    4.有些人特别希望得到他人注意和认可,其根源可能是他的自我认可不足。甚至有时,一些看来有些“自恋”的人,总在自吹自擂,我们以为他们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其实有可能是他其实很不自信,所以才更需要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得认可和关注。

    5.(这一点才是重点)前几天突然顿悟,所谓叛逆,也是一种稀缺感,是对于“自我感”的稀缺。发现到了这个年龄,竟然好多身边从小乖到大的“大龄青年”开始叛逆了(包括我)。我觉得这是因为一直在“听话”,没有真正地听从自己内心,在现在有了一些自我意识和能力后,想紧紧抓住这种“找到自我”的感觉,甚至不想向世界妥协一点。如果到某个时刻后,发现对“自我”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和掌控感,那么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放弃一部分自我,主动去适应外界(而非被动妥协),又不必陷入“失去自我”的恐慌感中。

    欢迎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完《稀缺》的碎碎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su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