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去姥姥家过年。
姥姥家从市里往北走四十里地,凌海市温滴楼镇沈台村。又叫小沈台,相对于沈家台镇而言的。沈台村又分为东沈台和西沈台,姥姥家在路西,住在西沈台。
寒假了,都要下屯呆几天。一般都坐客运站的大客车,到客运站买票,那时的路况不好,一路颠簸,有时晕车,迷迷糊糊的到了村里。
到姥姥家过年挺有意思,很有年味,也很有农村气息。过年了,就要杀猪,猪血很香,纯粹的农家猪,猪肉炖粉条,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
锅台是大锅灶似的,很大的锅,旁边是风匣,舅舅和姥爷在旁边拉风匣。用秸秆生火,用风匣吹风,让火烧起来,把锅里的水烧开。
院子里有一群青壮年,把猪抓住,捆起来,然后按照一系列程序,把肥猪变成了美味。
农村只有过年才杀猪,养了一年的肥猪,一般到了三百多斤才吃肉的。街坊邻居都请来,准备点白酒,在一起吃肉过年。
谁家杀猪谁家请客。杀猪的时间好像商量好了,亲戚和邻居一般都在年前一替一天。这样,吃完你家的,再吃他家的,整个村里过年热热闹闹的。把猪肉和排骨送到长辈家,把炖好的肉给老人送去。
过年要贴春联。二姨夫是小学校长,写的一手好字,他家在沈台村七八里外的五间房村。一到过年,他就给村里村外的乡亲们写对联,写福字,大家拿回家贴在门上。
那些年,民风真纯朴。家家户户夜不闭户,家里没人大门有时也开着,村里没有什么坏人,大家相处的很和谐。
村里姥爷家亲戚很多。亲兄弟,表兄弟都在一个村,到了舅舅这一辈,仍然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直到现在,大家都离开了村里,但相处仍然那么亲近。
大年初一,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一到早晨,姥爷的晚辈们三三两两的过来拜年了,进屋后跪下,给姥爷和姥姥磕头,老人搀扶着站起来,说说过年话,喝点水,磕着瓜子,展望新的一年。
舅舅拿着礼品,一家一家的看望老人。过年一般拿两瓶酒,当年多是老龙口或者凌川酒,后来,包装也越来越好,酒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了。除了酒,还拿着糕点,那时叫果匣子。果匣子里面是各种糕点,绿豆糕,蛋糕等等。
拿着两瓶白酒和果匣子是最高的礼物了。大家互相送礼,基本上都是这些东西,如果有重要的人物,或者是德高望重的长辈,就要送点贵重的。当然贵重些,也无非就是两条烟,再加上点鞭炮什么的点缀下。
那时,总听大人讲生产队的事,比如舅舅是编筐的能手,在村里的竞赛中,又快又好。什么干活挣几个工分,一年挣多少工分,这些话我记忆犹新,好像就在耳边,就是听不懂什么意思。
经常和前后院的孩子们玩,拿着秸秆打来打去的,有时打着打着就打架了,互相追打,揉在一起。反正孩子的事,打完就好,好了再打。
童年的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后来,姥姥家搬到了城里,这农村的年成了难忘的记忆。长大后,也再没有在农村过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