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是一位单亲爸爸,他同15岁的儿子安德鲁相处不下去了。
15岁的安德鲁,典型的青春期叛逆:疏远父亲,同朋友四处游荡,沉迷网络,不做功课,吸大麻。
他们也曾有过亲密的早年时光。然而现在只剩下激烈的争吵。
终于,在一个令人不安的夜晚,怒不可遏地彼得冲到儿子的房间,拔掉了电脑插头,把电脑摔在地上。并决定停止一切体贴、耐心的努力。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事事为儿子着想,儿子却对自己充满了厌恶和挑衅。
其实父子两人最初也不过是简单的意见冲突,后来是因为父亲的掌控欲,让冲突不断升级了。
安德鲁也被迫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相信很多青春期孩子和父母都遭遇过类似的情景。
父母们又有没有考虑过:孩子需要什么,我们给了什么,孩子缺少什么,孩子怎么想的?
孩子让父母成长。
父母能放下控制欲,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就不会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
孩子如海绵,我们给什么,他们就吸收什么。父母如镜子,照出了什么,说明你给了什么。请遵从孩子的天性,照出孩子该有的快乐。
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一个懂得内省的父母会以身作则地影响到孩子同样具有内省的能力。反之亦然。
多想想我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亲子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我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恰当?
觉醒或不觉醒的交流,孩子都能直接感受得到。他们会因为我们的由衷赞美而兴奋,也会因为我们的责备而伤心。
觉醒和不觉醒,不仅有内在的感受,还有外在的流露。
父母如给孩子提供水源的井,井本身的亏空如果得不到充实,就会利用孩子来填补。
童年遗留下来的问题,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
我们从童年或原生家庭带来的那些烙印,如果不能及时觉醒,注定将会继续烙印给我们的孩子。
生活中把每一次(情绪)障碍都当作镜子,成长的机会,心怀感激,感谢它们使我们觉醒和成长。
没有什么比为人父母更能唤醒内在的情感,所以要感谢孩子生活中不断给予我们的觉醒机会。长幼之间,心灵和心灵碰撞,彼此引领,享受每一次觉醒的生机和美好。
孩子需要父母,也会随时“刺激”父母,这时我们要有内省能力,知道自己的情绪反应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孩子。当我们反应过激,说明当前状态跟我们心中理想的状态——自负感相抵触,我们要保持觉醒,接受现实本来的样子,放弃控制欲。对于孩子,就是接受孩子的本真。
孩子怒气冲冲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能拥有平常心认清并接纳?而这决定了冲突是否能缓和并被正确应对。
“如果在暴戾、不悦、疏远中成长,或者伴随着情绪化的父母,孩子就会误认为生活里充满了对立。所有的情景都变得需要‘应对’” 。
他们从中学会了恐惧,而不是尊敬,相信了盛气凌人的权威,也很可能变得暴力。当他们带着童年的阴影再成为家长……
努力
善待自身的痛楚。
一个觉醒的人有能力容忍并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任情绪在体内潮起潮落,出来的都是已被全盘接纳的平和。
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真实、不受限制地感受一切情感,不会被扭曲。
应对孩子的痛楚。
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教会孩子合理安放自己的痛苦,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和掩盖。也只有这样,它才能迅速转化为智慧和希望。
一步一个脚印地做。
也许我们依然会吼叫孩子,但是觉醒可能缩短吼叫的时间长度,比如从十分钟变成了八分钟。
觉醒是一个可终极一生的进程,一步一步认识自己的问题,面对,接纳,就是一步一步的觉醒。
面对孩子的言行,先冷静,客观,觉醒,平和。避免凭借本能去做出反应,避免负面的想当然,也许能避免很多的冲突升级。
当我们解读孩子的行为时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孩子会认为是他们造成的,然后可能会降低自己的价值感。
避免用主观、抵触的心理去看待事情。腾出内心的空间,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
驯服自身的焦虑。
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焦虑状况,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它,觉醒,避免折磨自己和他人。
生活本如海浪,自在来去,非人力可控。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与之和谐共存,而不是试图去改变。
写在最后:
再回到本文开头的故事,如果彼得能一开始就客观平和地接受安德鲁,而不是怀着抵触焦虑的情绪,去激烈对抗,也许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我们的痛苦很多都是自找的,除非我们不再用消极抵触、不觉醒的状态去解读。
以上心得分享,是关于《觉醒的父母》第五章“孩子带我们长大了吗” 。
您是否感兴趣?~欢迎、感谢留言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