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卿在南京认真地做着一个“败家子儿”,挥金如土。他离开天长的时候,就带着两千两银子,这些银子,很快就不能支撑他恣意潇洒的生活了。他和娘子出游的时候不是常常手里拿着一个亮闪闪的金杯吗?他去安庆要去见先祖的门生李大人(就是前面说到要提携他的那个巡抚部院的官员,其实是对方邀请他去的,他自己怎么肯主动拜访呢),没有盘缠怎么办?把这个金杯卖了三十两银子,才乘船到了安庆。
李大人自然是想要提携他的,一来他是恩师的后人,二来也倾慕杜少卿的才名,说他“品行端醇,文章典雅”,但是杜少卿还是拒绝了。若说他的才情,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比如南京名士庄绍光,就对他很推崇。这庄绍光也并非寻常人物,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能写出七千字的赋,天下闻名,现在快四十岁了,名满一时,得到许多人倾慕,却只是闭门著书立说,不肯妄交一人,可是他愿意为杜少卿打开家门,真正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另外一个夸赞杜少卿的人是虞育德,他和杜少卿可谓是惺惺相惜,如伯牙子期。虞育德是南京国子监的博士,听到有人嘲讽杜少卿写不了文章,便为他辩解说:“他的才名是人人都知道的,做出来的诗文,人无有不服。常常有人在我这里托他作诗,我还得沾他的光呢。”而杜少卿也夸赞虞育德:不但无博士气,尤其无进士气。襟怀冲淡,上可比伯夷和柳下惠,下可比陶渊明。
庄绍光、虞育德都是誉满天下而不慕名利之人,与杜少卿心志相合,互为知己。杜少卿呢,仍然是乐善好施,一把把的银子送人,毫不算计。他做了哪些事情呢?
他亲自去给娄老爹吊唁。一听说娄老爹去世了,他大哭一场,连夜准备好了祭礼,到娄老爹家乡,在灵前大哭了几场,又拿出银子来,做了几天佛事,超度娄老爹升天。之后又给了娄家儿孙几十两银子,用来买地安葬。临行前,又痛哭了一场,才回南京去。
他资助穷困的书生。国子监的书生武生年少丧父,因为需要在家侍奉母亲,早年没有参加科举。他是个孝子,人又谦和,很得杜少卿欣赏。母亲去世后,一切丧葬费用,都是杜少卿出的,他也跟着杜少卿作诗。母亲去世后,他才去参加科考,没想到随便一考就进了学,每次考诗赋都是一等第一,考八学也是一等第一。他对杜少卿非常感激。
他资助修建南京泰伯祠。这事情是迟衡山等人提议的,他说:“我们这南京,古今第一个贤人是吴泰伯,并没有一个专祠。那文昌殿、关帝庙倒是到处都有。小弟意思是约些朋友,修一所泰伯祠。但建造这祠堂,需要千金,大家自愿捐钱。”他第一个就问杜少卿:“少卿兄,你捐多少?”杜少卿大喜道:“这是好事啊,应该捐的。”于是捐款三百两银子。
后人评价道:
杜少卿乃豪荡自喜之人,似乎不与迟衡山同气味,然一见衡山,便互相倾倒,可知有真性情者,亦不必定在气味之相投也。衡山之迂,少卿之狂,皆如玉之有瑕。美玉以无瑕为贵,而有瑕正见其为真玉。
子美云:“途穷仗友生”,人不亲历此等境界,不知此中之苦,亦不知此中之趣。想作者学太史公读书,遍历天下名山大川,然后具此种胸襟,能写出此种境况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