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9·30李斯与韩非!

赖辉东《论语史鉴》9·30李斯与韩非!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07-11 21:09 被阅读0次

第30章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适:之也,从辶从啇,辶指走路,啇指树根,也指“看准的”、“照准的”,辶啇结合,意为:走向目的地。

    如《书·盘庚》:“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意为:盘庚将把都城迁到殷。⾂民不愿往那个处所,相率呼吁⼀些贵戚⼤⾂出来,向他们陈述意见。

    《诗·小雅·四月》:“爰其适归。”《诗·魏风·硕鼠》:“适彼乐土。”又如:无所适从。

    适也指归向,如《左传·昭公十五年》:“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与不济。”《庄子·外篇·胠箧第十》:跖曰:“何适而无道邪?”

    适也指女子出嫁,如《孔子家语·本命》:“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也指合适、符合,如《诗·郑风·野有蔓草》:“适我愿兮。”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也指舒适、满足,如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适也指正好、恰好,如宋·沈括《梦溪笔谈》:“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适也指刚刚、方才,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也指假如、假定,如《韩非子·内储说下》:“王适有言,必亟听从。”

    适和往相对,段玉裁曰:“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

权:黄华木也,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木雚(guàn)声。《说文解字》认为“权”是一种树的名称,即“黄华木”。但此义未见于典籍。

      “权”字后用来表示秤、秤锤,如《广雅·释器》:“锤谓之权”。又如《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权,秤砣;衡,秤杆。合起来是“秤”的意思。

    权也用作动词,表示称量。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权后来词义抽象化了,如权宜、权变,又如《孟子》:“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意为:如果主张中道却没有变通,就同执一是一样的。

    《公羊传》曰:“权者何?权者,反於经然后有善者也。”这就是“经权之道”,即守经达权,既坚持原则又能变通、不固执。

    《易·系辞》有云:“巽以行权。”注:巽,八卦之一。权,反经而合道者也。经权之道是儒家一大智慧。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圆融统一。

      权又指权谋。如《左传·宣十二年》:“中权后劲。”杜注:中军制谋,精兵为殿。

      权又指权柄。如《庄子·天运篇》:“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权又引申为人的决定权、权力、权势。用权的中心是在于调节各个方面的关系,维持相对平衡。

      权又指国名。如《左传·庄十八年》:“楚武王克权。”后权国遗民以权为姓。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可以在一起学习,但未必能够一起向道;可以一起向道,但未必能够一起坚持道;可以一起坚持道,却未必可以权衡轻重相互合作。”

    孔子在本文提到了学、道、立、权。也就是:学习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运用真理。

    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之间,坐在同一间教室共同学习,但理想目标却不一样,即使理想目标一致,却不一定都能坚持到底,就算能一起坚持到底,却不一定都能灵活应变,运用好所学的知识。

      运用所学的知识要懂得变通,当两者不能兼得的时候,要懂得取舍,比如“礼”和“义”之间,要舍“礼”取“义”。

    《左传》有云:“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礼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使老百姓太平,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仁”经常被认为是一个固化的标准,或者是一个静止的标准,或者是一个道德规范的标准,这也是不对的。

      孔子曾评价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仁不但要修于身,还要行于外,成其果。这也是孔子评价自己三个学生“不知其仁”的原因。他们只是修其身,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而尚未有实际对社会进步有贡献的事迹。

      孔子评价令尹子文为“忠”,不算“仁”,因为“未知(智),焉得仁?”这个“知”就有“权”的成分。

      对于陈文子的评价只能是“清”,同样是因为他“未知,焉得仁?”

李斯和韩非

      公元前247年前后,在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荀子家中,正在进行着一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年轻的学生对老师说:身处卑贱之位又不思进取,那人就跟禽兽没啥区别了。卑贱和穷困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学生不要穷困,要升官要发财,要做人上人!

      不久之后,当秦庄襄王异人新丧,13岁的秦王嬴政刚刚登基的时候,此时在秦国独揽大权的文信侯吕不韦门下,多了一个年轻的门客,他的名字叫做李斯。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鼻祖。

    李斯年轻的时候在乡里做一个小官,过着“左擎苍,右牵黄”的闲适生活,后来从老鼠的身上悟到了平台的重要性,于是他辞去了工作外出求学,拜荀子为师,为日后登上高位做准备。

      学成之后,李斯去了秦国,在吕不韦手下做了门客。而后他不断展示自己的才能,被吕不韦推荐到秦王宫中做了侍卫官。

      这时,李斯的人生迎来了转机,因为他终于有机会接触秦王嬴政了,李斯找了个机会和嬴政谈了自己对天下的看法。

      大概的意思是,秦国祖先就有心统一天下,可那个时候时机不到,这些年秦国愈发强大,而其他国家愈发衰弱,大王应该快马加鞭,送六国快速走上灭亡的道路。

      嬴政很欣赏李斯的见解,也就在他的建议之下,派说客去六国散播秦国必胜的言论,对于六国的能人名臣,也是能收买的就收买,不能收买的就尽量暗杀掉,而后才是大军压境。

      公元前前247年,韩国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当间谍,去秦国说服秦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希望秦国把大把人力物力投入在里面,从而疲敝秦国。

      后来这个阴谋败露了,于是引发了秦国朝堂上下对“外来人口”的强烈排斥,始皇帝更是一怒之下下了《逐客书》,要把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撵走,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当然不甘心这么灰溜溜就离开秦国,于是临行上书,就有了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停止逐客,李斯也就得以留下了。

    李斯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在秦始皇的各种伟大功绩的光芒里,都少不了李斯的一份功劳。曾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

      李斯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与赵高共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淳于越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

    李斯认为,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所以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驰道,车同轨方面,李斯都功不可没。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李斯有个同学叫韩非,同出于荀子门下,相传,李斯害怕秦王重用能力比自己强的韩非,于是,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

      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另有一说,李斯一直想将韩非留在秦国,等秦灭韩之后再为秦国所用。但由于韩非之书《韩非子》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过于透彻,导致秦王嬴政对其才华感到恐惧,加上韩非的三条不利于秦国发展的建议,还有姚贾的陷害,最终使秦王将韩非下狱拷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9·30李斯与韩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ye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