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汉武帝与隋炀帝的同途殊归之四

汉武帝与隋炀帝的同途殊归之四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3-05-18 15:14 被阅读0次

    原创

    晚唐诗人胡曾曾写过一首《汴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涛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还有一个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也写过一首《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他们都认为隋王朝灭亡的原因是开挖大运河,但这只是隋王朝伤筋动骨的开端,真正让隋王朝土崩瓦解,走向灭亡的,应该是连续三年三次讨伐高句丽的战争。

    有学者统计过,三次征伐高句丽的兵役、徭役数量,超过了隋代其他几个大工程的总和,几乎达到全国就役的程度。天下困苦不堪,民不聊生,到了“民不畏死”的地步,于是隋王朝根基动摇,起义反抗的烽火开始蔓延,最后吞噬了这个曾经富庶强盛的王朝。

    其实在开挖大运河的浩大工程中,隋王朝民力已尽,民心已失。百姓的怨恨愤怒聚集已深,点燃它的,只需一点点火星。这时隋炀帝最应该做的,就是停战止役,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但他的固执和偏激,让他无视王朝的困境和现实,没有悬崖勒马,而是变本加厉,不顾国疲民弊,悍然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并且三年三次,天下百姓再也没有活路。

    那些在营建东都和开挖大运河中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又被送往北方前线……。民众怨愤的火焰被彻底点燃,他们开始逃往深山大泽,聚众造反。当大运河上满载着士兵、民工和物质的船只匆匆驶向北方,他们的命运和隋王朝一样,走的是一条不归之路。

    无独有偶,晚年的汉武帝也是好大喜功、昏招迭出。他全然不顾国家在和匈奴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早已财富耗尽、民生凋敝,依然穷兵黩武,他为获良马,驱士兵万众,远征大宛;他求仙问道、痴迷长生,耗费巨大;他刚愎自用、疏远旧臣、任用酷吏……。

    于是,足以让王朝动荡飘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

    公元前91年,酷吏江充阴谋陷害太子,唆使汉武帝父子反目,兵戎相见,最后逼死太子,牵连被害者多达十万。储君罹难、血流成河,大汉王朝的威望和信任跌到了谷底。

    公元前88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七万远征匈奴,因深入大漠孤立无援被匈奴打败,全军覆没,李广利也投降匈奴。匈奴因此再度强大。

    而天下百姓饱受兵役徭役之苦,穷困不堪,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似乎要将盛极而衰的大汉王朝焚为灰烬。

    曾经高瞻远瞩,睿智无比的汉武帝,该如何应对呢?

    (三)一战而亡    不战而兴

    隋炀帝还是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

    虽然对高句丽的战争,在隋炀帝眼里师出有名,但却明显不是时候。

    隋初,高句丽为吞并四周小国,表面对隋臣服,但随着隋王朝的不断强大,它感到了恐惧和威胁,于是开始联合其他国家,对隋不停袭扰。

    公元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大举进攻辽西。隋文帝杨坚大怒,派汉王杨谅率军30万攻打高句丽,高句丽见势不妙,请降认罪,得到赦免。

    但隋炀北行榆林时,却再突厥启民可汗处见到了高句丽的使臣,知道它背着隋朝暗通突厥,且高句丽王高元扬言高句丽不是隋朝藩属,不称臣纳贡。高句丽的狡诈多变、包藏祸心且“不供职贡”。这是赤裸裸的分裂国家的行径,隋炀帝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恢复辽东、安定边境、讨伐叛逆、统一国家,任何一条理由都足够隋炀帝兴兵讨伐。但是,这场战争是已趋脆弱,虚弱不堪的隋王朝能够承受的吗?

    公元612年,一切似乎准备就绪,隋炀帝指责高句丽王高元不肯入朝,开始了对高句丽的讨伐战争。为了一击制胜,隋炀帝调集了全国的庞大军队,人数达到惊人的113万,后勤保障的民工比军队人数的两倍还多,总人数应该在400万以上。

    此前为了渡海作战,隋炀帝命人在山东东莱海口营造战舰三十艘,因为官吏的严苛急迫,工匠被迫立于水中,日夜赶工,腰部以下都腐烂生蛆,死者达十之三四。又诏令河南、山东等地百姓制造兵车万余量,并送到涿郡。又征发江南的民工和船只,运送粮食和物资到涿郡,船只浩浩荡荡,长达千余里。

    此次征战,几乎达到全国就役的程度,一时天下震动,民怨沸腾 ,貌似强大的隋王朝,已经疲态尽显,根基动摇。将士愁苦,百姓怨恨,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得人心,以这样的军队跨河越海,深入蛮荒险恶之地,必然凶多吉少。而且隋炀帝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让前线的行动都要向他报告,等待他的诏令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以至于贻误战机。加上粮草不济,隋军大败,渡过辽河的30多万军队,回来的只有2700多人。

    因这场战争的苦役,把百姓逼到生无可恋,民不畏死的地步,农民起义开始在各地频发,熊熊的烈火,即将吞噬着脆弱的隋王朝。

    但这场失败并没有让隋炀帝警醒,他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偏执地又组织起对高句丽的第二次远征。这场战争进展顺利,很快打到辽东城下,双方对峙数月,就在高句丽无法支撑,行将崩溃之时,后方却传来了杨玄感反叛 进攻东都洛阳的消息。这一变故让隋炀帝惊慌失措,仓皇下令撤军。高句丽乘势追击,隋军又损失惨重。

    但固执偏激,歇斯里底的隋炀帝又第三次组织起大军,再伐高句丽。此时的高句丽,因连年战争早已困弊不堪,只能遣使投降。隋炀帝终于征服了高句丽,但他身后的隋王朝早已千疮百孔。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朝廷贵族倒戈相向,隋王朝大厦已倾,狂澜已倒,任谁也无力回天。

    隋炀帝此时才从他的宏图大梦中骤然惊醒,但为时已晚。天下,已不再是当初他可以威加信服,随意驱动的天下;而百姓,也不再是温和驯良,任意驱使的百姓。他,失去了天下!他的人生,已从天堂跌到地狱。

    他没想着如何让王朝起死回生,而是南下江都,选择逃避。他整日饮酒作乐、醉生梦死,时时感慨:“我这大好的头颅,将会被何人砍下”。他甚至天真地想抛开纷乱的北方,偏安江南,隔江而治。但他手下的大臣和侍卫都是北方人,急切思归,有人乘机煽动叛乱……。曾经叱咤风云 搅动天下的隋炀帝,被三尺白绫,勒死在自己的皇宫中。

    他可能到死也没有明白,自己一心励精图治,建功立业会有如此结局。但他只有功业而没有百姓、只有私欲而没有天下、只有放纵而没有怜悯……。在处理杨玄感反叛的随从时,他竟然说:“杨玄感谋逆,竟然一呼百应,从者十万 说明天下人不应该太多,多了就相聚为盗,不全杀,不足以惩戒”。以至于被误杀者三分之二,连接受过开仓米粮的也一并坑杀。这一付“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狭隘狂悖、残忍暴虐,哪里还有一点盛世明君的样子?他已经在权倾天下、自私放纵中走火入魔了。他的身死国灭,声名狼藉绝不是没有理由。他至死也不会承认,是他自己亲手埋葬了大隋王朝。他,才是大隋王朝的掘墓人。

    而汉武帝后期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并没有立即崩塌,而是在修养中恢复了元气,并在几十年后再度兴盛。使王朝安然度过危机,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那汉武帝,又是怎样做的呢?

    公元前89年,一份特殊的诏书在大汉王朝赫然颁行,这是一份汉武帝引咎自责 ,谢罪天下的诏书——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在诏书中深刻反省了自己这些年执政的过失,表达了自己由衷的悔恨和自责。

    此前汉武帝雄心勃勃,一再开拓,远征四夷。有些大臣为了迎合汉武帝的经略西域之志,上疏请求在西域轮台屯田戍卒,加强武备。但这一次,他们失算了。汉武帝不仅有开拓天下的雄心,也有引咎自责的勇气。

    朕之不明……今请远田轮台,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下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农本、修复令、以补缺、毋须武备而已……。在诏书中汉武帝不仅以身揽罪,引咎自责。还指出了大汉王朝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停止战争、禁止暴政、轻徭薄赋,于民休息。

    汉武帝终于在穷兵黩武的道路上停下了脚步,大汉王朝也终于在悬崖边上停下了脚步。

    当汉武帝屡遭挫折后,他不是去寻找外部原因,一味怪罪别人。而是幡然悔悟,反省自己的过失。他的知错能改,悬崖勒马,他挽救的,不止是自己的名声与命运;也是一个王朝的命运 ,一个民族的命运。

    早在泰山封禅后,他已幡然醒悟,当着众大臣的面悔恨自责: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他止武修文、禁止暴政、爱惜民力、怜悯众生,终于又做回了那个英明睿智的君王。天下  还是他的。他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王朝的拨乱反正、再度复兴他已经没有机会完成了。他必须高瞻远瞩、慧眼识珠选定接班人和辅佐大臣。上天再次垂青于他,他选定的继承人后来的汉宣昭帝和首席辅政大臣霍光都是无比正确的决定。

    人亡政未息,他止武修文,修养生息的政策在汉昭帝、汉宣帝时得以延续,大汉王朝终于渡过危机 ,再度复兴。汉武帝用他的眼光和睿智,在生前身后都决定着王朝的发展方向。他,不愧是名垂后世的千古一帝!

    汉武帝和隋炀帝,都是两个天之骄子,命运的宠儿,都以自己的果敢魄力影响着历史,但却同途殊归,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隋炀帝改革制度、兴行教化,威服四夷 ,使王朝达到巅峰。之后他营建东都、开挖大运河、征伐高句丽,没有一件是错的,没有一件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但他太心急了,没有磨砺过的心志和无限的权利,使他迷失在个人欲望的漩涡里。他的自以为是,偏激固执造成了他个人的悲剧,也造成了整个天下的悲剧。他的宏图伟业淹没在天下百姓苦难怨恨的血泪中,他的负面形象被无限放大 ,模糊了他在历史中的真实。

    而汉武帝几经磨练,独儒变革、分化诸侯、击破匈奴、凿空西域 建立了前无古人的功业。虽然他后期穷兵黩武、奢靡浪费、滥用酷吏……,使王朝又危机四伏,风雨飘摇。但他知错能改、勇于承担,并及时调整,拨乱反正、使王朝延续、帝祚延绵,度过危机、再度兴盛。所以在胸襟和气度上,他们其实有着云泥之别。

    今天,汉武帝的疆土还在,他给民族塑就的精神和气质还在代代相传;隋炀帝的大运河还在,碧波流淌间是否有他生命最后时刻悔恨的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武帝与隋炀帝的同途殊归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zb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