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坼镇上有两条港,其实就是两条河,以城隍庙为分界,南面的称为南港,北面的称为北港。从小,我就生长在南港,南港是我的外婆家。再后来,父母在外婆家河对面买了一处老宅,我们从母亲单位的宿舍搬了出来,算是在镇上有了自己的家。这个家,我从七八岁一直住到十五岁,给我留下太多难忘的记忆。我的很多文章中都有关于这个家的回忆,在此就不多赘言了。
这次采风活动,吃过午饭后的安排是走访八坼老街。从街道办出来,往前沿河走去,第一站看到“南港”这块铭牌,我就倍感亲切。我对小伙伴们说:这里就是我童年生长的地方啊!
远远的,看到我童年记忆中的老宅。虽然门前修筑了整齐的驳岸和栏杆,可是老宅怎么破败成了一堆废墟?
再过一年来,估计这里会夷为平地。坐在门前的石板桥上,和废墟中的老宅合个影吧!
门前的这座石板桥,是我童年时四邻纳凉的好去处,也是我每天上学、去外婆家的必经之路。只是我小时候从来不从桥中间走,小伙伴很好奇:那你往哪边走?难道插翅飞过桥?
我说,我往桥栏杆上走啊!我小时候是皮大王,过桥从来不好好在桥面上走,只走桥栏杆。上坡当作练功夫,下坡正好滑滑梯, 出入平安健步如飞。有一次我妈回家休假无意中看到,吓得手脚酥软,却又不敢喊,怕我受惊掉到河里。
妈在外镇工作,交通不便的年代,她不能每天回家,把我寄养在外婆家。我指给小伙伴们看:对面那个河埠头,是我小时候放学后站着张望的地方。如果家里的门打开了,说明妈妈回家了,我马上飞奔过桥……
小伙伴们听得心里酸酸的,说想不到金宝的童年也蛮苦的。我说,怎么说呢?甘蔗没有两头甜,世上没有双全法。其实外婆家的人都特别疼爱我,外婆是不用说了,每天都给我5分钱的零用钱。那时候的5分钱可以买很多好吃的,我却还嫌不够。放学后又去找二舅再要5分钱 。
小伙伴听到这里都惊呆了,说我们那时候一分钱都没有,你一天要有两个5分钱!我说,还不止。我爸妈也要给钱的。张文宏现在才提出早上不许吃粥。我妈三四十年前就提出了,她叫我外婆每天给我买不同的早点,我的伙食费她是按月支付给外婆的。
因为不能在身边陪伴照例,就只能在物质上补偿。暑假里妈会带我去她单位度假,卖棒冰的人来一个,她就给我买一个。一天总得吃上三五回。别人劝她不能这样子吃法,要吃坏的。妈说,吃不坏,难得的。
说到这里,我说,我的童年真是幸福的,我觉得比现在的孩子幸福指数高多了。反正又不用好好读书天天向上,一天到晚操心的就是怎么吃,吃什么。每天这一毛钱怎么花,买话梅还是买棒冰。所以我愿意回到从前啊!
大家都笑,说原来是因为这个,你果然是改不了的吃货本色!我说,讲真,吃货都是从小培养的。
看过我家的老宅,接着去看别人家的老宅。
八坼镇上仅存的几幢老房子之一沈宅,关于沈宅的故事,文友俞平写过一篇很精彩又详细的文章。这次因为街道工作人员的陪同,我们又一次进入了沈宅参观。里面破败不堪空空如也,据说镇上正在准备修复,希望修复过后,这幢百年老宅能够重新焕发光彩。
沈宅旁边的杨宅,也是一处有故事的地方。保存完好,至今,杨家的后人还在此居住。
河对面的这个人让我激动莫名,我指给小伙伴们看,这是我们镇上最有名的馄饨店小开!他兔唇又加双手残疾,他家的馄饨店就得名“豁豁馄饨”。现在想来,他今年也该有六十开外了。童年时代,我在他那双蟹钳一样的手中接过多少碗馄饨啊!
八坼镇上的老医院旧址保存基本完好。一进一进的老房子曲径通幽,走进去却是别有洞天。我们几个老八坼都对街道办的人说,这个老医院保存得那么完好,应该恢复起来,不然太可惜了。
镇上那么多的古迹,街道办的人却只带我们参观了城隍庙和沈宅这两处著名的古迹。我说,那些真正保存完好,还有点味道的古迹怎么都不去呢?再想想,带我们采风的工作人员都不是八坼人,由他们带着我们这些老八坼人参观八坼老街,真是香火赶出和尚!
我特意把姐妹们带到八坼老街上仅存的一条悠长的老弄堂“祝家弄”, 大家一起在老弄堂里拍了合影,感觉特别有味道。
此时我们几个人的小分队早已脱离了大部队,最后一站,我领着姐妹们来到了我文章中无数次写过的“金英糕团店”。姐妹们对金英做的肉油墩垂涎已久,这次总算一解馋吻,心满意足。
因为到得太早,第一锅油墩才刚入锅。金英男人讲,要等十五分钟。等就等吧,大不了座谈会迟到。
锅里一共16个肉油墩,还有做好的20个菜花头干塌饼,统统买下,不辞辛劳拎去给小伙伴们尝尝。
吃到了金英的肉油墩,这次的采风才算圆满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