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坼(十二)

作者: 十信草堂 | 来源:发表于2018-11-06 16:56 被阅读0次

                        十、水乡印记

        1956年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起首有两句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每每听到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深情演绎,眼前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清澈的河流涓涓流淌,两岸错落的民居升起袅袅炊烟,金色的稻子在微风中荡漾。这就是家园啊,水乡八坼的村落都是依着河流形成的,即使集镇,如八坼的老街,也是沿南港、北港而展开。至于为什么有的河港两岸没有民居,或者只有一面有居民,那倒还需做一番深入的研究。

      依河而居,最大的便利是解决了饮水吃饭洗衣问题。七八十年代的八坼农村,普遍没有自来水,即使镇区,自来水普及率也不高。据1994版《吴江县志》记载,1985年3月,八坼镇自来水厂建成投产,深井3口,日产水1530吨,自来水普及率14.2%,进户率为15%。可见,当时大部分人还是以饮用河水为主。居民们将每天清晨从河中汲取的水倒入水缸中,再放些明矾,待沉淀后饮用,俗称“矾淀水”。

      七八十年代的河流还是清澈的,口渴的时候,掬手就可以饮用,河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河两边长大的村民从小就学会了利用罾、耥网、赶网、丝网、箍网等形形色色的捕捞工具捕鱼、抓虾。在此,我仅就童年时在八坼农村亲身体验及见到的捕捞活动作一番记述。

      罾是很久以前就为水乡居民使用的捕鱼工具,罾网四角见方,四边带纲,中间凹下如锅状,底部有兜用来装鱼,编织罾网时用梭子沿八卦形网络由底部向四角辐射,随着罾网面积扩大,编织的网眼也逐渐放大,到适当面积时收梭绞纲,一片罾网就做成了。要想下水捕鱼还要用四根竹竿撑住四个网角,罾网分为小挑罾、小提罾、船罾、扳罾和对河罾。

      我只见过扳罾,扳罾固定在岸上,罾网用四根大竹竿撑住,竹竿的交叉处连着把杆。把杆与河岸间还有一付把杆,这付把杆垂直地竖立着,用绳子把两根把杆连起来。绳子的一头连在岸上,两付把杆的跟部用一根钢筋贯穿在岸边的基桩上,要起罾网就拉动把杆或放下把杆,如有鱼儿入网则用抄网捞取。

      小时候,父亲经常去河边扳罾,天下着雨,他穿上蓑衣,戴上斗笠,就如唐张志和在《渔歌子》里所写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有时候,他是晚上去的。每次回来,总会带来一箩头的鱼,有鲤鱼、鲫鱼、鳊鱼、白丝鱼。

      母亲对于耥螺狮非常擅长,每次看她早上或者黄昏带上耥网出去总是大有收获。耥网是一个三角状网兜,前面系一块30~40厘米的三角形耥板,耥板中央固定一个半圆形铁器,用一根长竹竿把网兜固定。操作时可在船上或河岸上向河里耥,收上来时洗去泥沙,会有螺蛳、小虾伴着小砖块一起被带上岸来,耥螺狮一年四季都能。回到家,把螺狮放清水里养干净了,用剪刀剪掉螺狮尾,油盐酱葱姜等佐料配齐了,将洗干净的螺狮放锅里炒,不一会一盆美味的佳肴就可以端上餐桌享用了。

      对于用赶网抓鱼虾,我是颇有心得的。赶网是用两根细竹竿弯曲成弓形交叉,四端组成长方形,长方形宽的两块与后面长的一块和底部用网围成,配上用竹竿组成的“丁”字形赶棒即成。下午放学回到家,扛着赶网,腰缠装鱼虾的箩头,下水到河边或池溏边向阳有水草的浅水处,下网驱赶捕捉,总能收获满满。一般我是从家门口的河桥下水,沿张阿港东岸向南北两个方向赶,北边到北“山花”,南边到南“山花”。还有就是去六百亩荡,沿北岸浅滩处从西往东,到六百亩荡与狗屎荡交接处上岸。六百亩荡北岸的浅滩处,虾最好捉,只要有几根水草,双手从水里往岸上捋,虾儿就被赶上来了,你会惊喜地发现,有大钳子的老虾正等着你呢!这时,只要用手指轻轻一抓就可以放进箩头里了。抓过之后,再用赶棒在原来的水草处赶几下,提起赶网,你又会发现网上趟着几个中等个头的虾。有时候,水草里会赶出来好几个小甲鱼,有的只比铜板大点。一般我都是放掉的,有时候也会带回家放瓶子里养,但总是没多久就死了。

      张阿港中间有条东西向的河,与张阿港呈“T”字形衔接,叫新开港,听名字就知道不是天然形成的。河西头与谊南荡相连,有个水闸控制。新开港里也可以抓到虾,但那里水草偏多了点,有时候提起赶网来,霍然有条水蛇进了网,赶紧抖掉爬上岸,心砰砰直跳。谊南荡东岸去的不多,记忆最深的是在荡与新开港相交的地方捕到过一条鲤鱼,足有三十几公分长,当时把赶网拖上岸,让我激动了半天。这也是我用赶网捕鱼抓到过最大的一条鱼了。

      丝网是用尼龙细丝编织而成的捕鱼工具,长度和挂水不一,长度 3~20米,挂水0.3~1.5米,捕浅层鱼挂水小一点,捕大一点的鱼挂水大一点。张丝网是乡人常用的捕鱼方法,春天黄昏时近岸滩下网,到次日早上收网,也有性急的当天就收的。不过,用丝网捕鱼我没做过,倒是我大哥挺喜欢的。河里边平时在水面就能看到的是游来游去的小叉鱼,吴江西片区的叫叉巴子。自投罗网最多的就是这些小叉鱼,也有白丝鱼和鲫鱼,只要鱼被网缠住,收起网便轻而易举地在网上取鱼就是了。

(待续)

(欢迎有知悉八坼故事的有缘人提供写作信息)

相关文章

  • 八坼(十二)

    十、水乡印记 1956年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起首有两句词“一条大河...

  • 八坼(二十二)

    十七、农创村 第一次听说农创村是表弟农校毕业后去那里给大队书记当秘书,听他说常有日本人来参观交...

  • 八坼(八)

    六、胡逢庙畔 打开丰巢APP,在个人中心我的快递里查看了一下,前几天网上买的二手书...

  • 八坼(一)

    一、名字由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在哪里?无论世相如何纷繁复杂,时光如何流转,我...

  • 八坼(二)

    一、名字由来 (续前) 朱国祯(?~1632)字文宁,浙江乌程(今湖州南浔)人,万历...

  • 八坼(三)

    二、往事悠悠 秋夜,一轮明月高悬在天上,窗外的木樨散着阵阵幽香,飘入室内。我的思绪一时...

  • 八坼(五)

    三、湖荡深情 清人费善庆(1858~1939),字福堂,号伯缘。晚患眼疾,故号盲叟。他是一名...

  • 八坼(四)

    三、湖荡深情 对于获知新闻的及时性我总是比别人慢上一拍,一早起来,打开微信朋友圈,发现铺天...

  • 八坼(六)

    四、古建遗韵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更是具有感情和温度的人类活动载体。他们...

  • 八坼(十一)

    九、匆匆过客 翻开吴江的大事记,你会发现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多次在八坼停顿过。据记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坼(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ue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