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突然不想写公号了,然后就停了大半年,每周的文章也是在简书上发一些心得体会。
大部分人看到这句开头,会想浅浅估摸着是懈怠了。
其实是因为我上了一个很好的写作课,它是更偏重于增加阅读量的。一旦我们开始重视这些“术”的层面,势必要放弃很多内在自主的表达方式。
那一刻我会想,我都写了这么多年了,也应该好好迭代一下“术”的层面,捞点阅读量和小读者吧?所以我就停下来,想要像发展得不错的那些号一样,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生态位、套路文的常见模块。
但是当我这样去操作的时候呢,我的内心又不太乐意。
对不起,我就是那个学了一万种套路,最后还是想要自由表达的创作者。
最近有几个契机在召唤我回归。
一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公号主Kyle和我聊了很多,他早年在豆瓣分享,写了很多年公号而且运营得一直很不错;二是万维钢老师回归啦,我也想要跟上这个节奏,毕竟消失的这半年我也有一些迫不及待想要和你们聊的很多好玩的东西~!三是今早看到一篇文章,非常打动我。
文章说到一个90后CEO,生活散发着一种“退休感”。每天5点自然醒,出门晒太阳,烧几道好菜,晚上还要打一小时乒乓球。
他对员工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加班,开发进度也不必赶,收入又不会因为一次发布有什么影响。他的创业原则:让用户提升生活品质的应用,不能出自一个血汗工厂。
而他的产品也回归了自然生长的模式,在漫长的、持续多年的打磨中,被更多用户认可。
我想了想,这些年用了互联网工业流水线大量生产的app,但是没有几个是真正能走进我心里的。
开发团队总是不断挤压时间,铺天盖地用钱砸出一条运营的路,与几十天出笼的肉鸡也没什么区别。
食之无味,弃之有肉。
在这里我想到了最近玩的一个游戏《DIVINITY ORIGINAL SIN2》,它很像是我们高中时期玩的中世纪魔法战争游戏,打斗还是战棋类回合制,打一局慢得跟牛车一样,在这样抖音8秒《王者荣耀》几分钟一局的时代里,它的出现总有一种奇怪的复古感。
最要命的是喋喋不休的对话!剧情占比非常大,但凡身上有点故事的NPC都巨能说了,看得我目瞪口呆,这种游戏还有人花一百五十块买?
V问我,你有没有认真看剧情啊浅浅?
我支支吾吾:“嗯嗯我有看有看,只是翻得比较快,那个猩红王子……他到底是不是个王子?”
V:“是的,在第二章剧情里他还真是个王子!”
可是我们打了一个月(周末玩)还没有过第一章……
V跟我说了这款游戏的来历,它是一个众筹游戏,一开始就筹了很多钱。在这样的开局下,大部分玩家就会惯性地发怵:完了完了,开发团队会不会拿钱做个辣鸡直接就跑路了。
是多少这样的经历会让玩家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联想?
然而游戏上线的时候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开发团队做了一个非常长、内容丰富、技能配比和天赋配比都非常灵活的游戏,剧情据说也非常精彩(嘿嘿嘿我没有认真看:)。
当中国互联网的标准叙事方式大公司、大投资、大增长逐步褪去,四处充斥着“裁员”“寒冬”“降薪”的声音,我感受到更多的创业者和创作者更加回归理性,有更多思考。
或许这个冬天过去,我们会收获一些更有品质、更耐得住市场检验的作品,就像是互联网流水线、流量明星狂暴之前的那片更有质地的土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