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110299/050f012c5d578770.jpg)
百法第四课(法义梳理)
一、依他起相(唯识中道见的中心)
(一)心与世界的关系(目的是成立诸法唯识)
1、什么是心:心就是念头。如喜欢、讨厌、自卑、自大、嫉妒、嗔恨等心理。心像动物园,储藏着各种心理力量。
2、心产生作用的过程和因缘:当我们的心产生作用,从潜意识上升到我们能意识到的心灵平台上,是要有因缘的,这个因缘可能是内因也可能是外缘。通过内因或外缘,把我们无始以来潜在的形成的生命中的各种力量,在这些因缘的触动下就会一个一个上升到我们心灵的平台,产生作用,影响着我们、推动着我们,我们都是在这些心理的作用下形成各种生活、心情、快乐、痛苦,做什么不做什么。
3、心产生活动时的结构:心与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唯识讲心产生活动时都有四部分组成: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心当它活动时都有这样四个部分。最容易感觉到的是相分和见分。
(1)相分:每一种心理产生作用时,一定有一个对象,在心灵上都会投射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就是相分,即所缘。
(2)见分:对影像产生一种感知的心理作用叫见分,即能缘。如看见一个人不舒服的感觉,。
(3)自证分:如果你知道自己不舒服就是自证分。有的人没有发挥出自证分的作用和能力,不觉察,觉察力差就陷入到情绪里。
(4)证自证分:
4、心与世界的关系:每一种心理在产生作用时都有见分和相分,见分相分就是能缘和所缘。我们的世界哲学来说就是主和客的世界,佛法来说就是能缘和所缘、认识和被认识。
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世界。眼识、眼睛——看到的世界;耳识、耳朵——音声的世界;鼻识、鼻子——香臭的世界;舌识、舌头——味觉的世界;身识、身体——触觉的世界;意识、丰富的心灵——精神世界。认识能力像认识的仪器一样,精确程度取决于能认识的仪器是不是很精确。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如何去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
每一个心理活动都有一个相应的影像,然后我们的心再反过来去认识这个影像(我们认识的这个影像是我们内心所投射出来的)
本期法义使我更意识到,师父在《百法》开篇。为什么要讲心理活动的四个结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破我知见,立佛知见。
为何要破我知见呢?因为我的知见都是错误颠倒的。我记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象我们现在的人,那一个不是盲人,在没有看清大象的真象时,摸着大象的某一部分,执著于我的感知,并固执地认为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对,事实上我们的知见就跟肓人一样错得可怕可笑。还有我们误认为我们没有感知到的一切就是不存在的,就如眼睛看不到紫光与红光之外的光线,便无明地认为世界就是如此等等。人在没有了悟空性之前的所有知见都荒唐可笑大错特错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相信我们个人的知见,一定要破除我们的知见。
为什么要立佛的知见呢?因为我的知见错误了,那么正确的知见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佛法的智慧即正知正见。如何用佛法的知见代替我们的知见,应该如何做呢?那就是师父讲的八步三禅的前四步,把每课的正见立出来。然后在我们日常心理活动的自证分中,保持觉察,用正见照破错误的见分和相分,把正见带入生活,改变心态情绪乃至生命品质。
附散文:
知足与感恩
劳累一整天,不过为三餐。
轻松或艰难,苦辣酸与甜。
素食心愈安,宁静可志远。
自由需信念,暖心亲密谈。
规划好明天,经营好今天。
昨天已翻篇,朋友们晚安!
愿今日所修功德,全部回向给三界众生,愿与师兄们共成佛道,感恩三宝,感恩书院,感恩师兄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