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间一直流行着说法,叫做“越缺什么,越炫耀什么”。对于这个说法,我真的已经忍了很久了。我觉得是自己越缺什么,你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明明是自己嫉妒,却非要说是人家炫耀!认清自己,有那么难么?
1
有次坐公交车,一个五六十岁的阿姨在讲电话,声音很大。内容大概是弟弟要从三亚度假回来,自己和家人明天又要去欧洲度假,其中提到了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之类的国家。我正在想,这阿姨生活挺充实的,并开始美美的回忆自己上次去荷兰和法国游玩的趣事。此时,就听到后面两个人一段极为奇葩的对话。一个说:“哎呀,炫啥子嘛。度个假出个国全世界都吼交了(四川话,意思就是闹得满城风雨)。”另一个说“就是嘛,那么有钱还坐啥子交车呢?”我回头看了一眼,也是两个五六十岁左右的阿姨,穿得也挺讲究,不知道说话为什么这么刻薄,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不开心。
我承认讲电话的阿姨声音是有点大,其实这也是中国国情吧。但至于谈话内容,人家就本来就要出去玩啊,她在和朋友通话刚好说到此事啊,她在你这一车陌生人面前炫耀又什么意义呢?同时,我怎么没有觉得她在炫耀呢?于是,我恶毒的想,其实恐怕明明是你自己过得没有别人那么丰富吧,否则也不会那么一副尖酸刻薄的样子。试想,如果那阿姨是说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的事情,并谈论哪家菜市场的菜新鲜便宜,你们是不是就没有那么不开心了呢?如果你也去过欧洲四处度假,你们是不是也就没有那么敏感了呢?
2
有次在荷兰参加一个培训,老师都是学校请的不同单位、公司或研究所的人。听了许久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每个老师讲课几乎都会列举自己在不同的国家的经历或案例。下面也有旁听的老师,他们若是刚好熟悉那个国家或那个项目的人也会偶尔进行补充支持。而对于自己没有去过的国家,都会提出一些很好奇的问题。我后来就默默的想,若是在中国,如果有一个教授每堂课都老是拿自己在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事情来举例,一定又会有一些酸溜溜的诸如“炫耀”、“崇洋媚外”的词语吧。而在国外为什么很少有这种现象,而且几乎不存在“崇洋媚外”这个词呢?因为他们大多自己就有很丰富的国际经历和文化,有丰富的眼界和高度的自信。
3
所以,在国内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你发现大部分去留学回来的学生在说话的时候都很谨慎,他们有一个原则,就是千万不能蹦英语单词!也不能说“我在美利坚的时候”,我在“英国的时候”,“我在丹麦的时候”,“我在巴基斯坦的时候”。因为有无数的经验和段子证明这样的做法会被加上“炫耀自己留过洋”“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标签。
但是问题是,人家确实留过洋啊,那是人家的一段生活经历呀,他回忆一下有错吗?我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在说“我在家的时候”,“我在办公室的时候”,“我在XX餐厅吃饭的时候”,你为什么没有那么敏感呢?英语说了几年讲话时偶尔难免不小心冒出来啊。人家为什么非要照顾你们的玻璃心硬生生的咽回去呢?海龟们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种老泪纵横,热内盈框的感觉!别哭,我们有空约个火锅,边吃边聊那些“我在英国”“我在美利坚”“我在法国”经历的那些琐碎的风景和鸡毛蒜皮的小事。
4
所以,在这个充满玻璃心和嫉妒感的世界,发个朋友圈也不能好好发了。你哭诉自己雅思分数考得不好吧,人家说你让我们这些学渣怎么活;你发一个在咖啡厅里面喝咖啡的美图,人家说你不上班么怎么那么闲?你评价好莱坞商业片就是比国产的牛逼,人家就说你崇洋媚外。我有一个朋友她发的朋友圈的生活里充满了所谓的奢侈品,比如五粮液白酒,高端红酒,高端红茶,高端茶具。于是私下里会有人说,哎,还是有点显摆啊!但是,据我所知,基于人家的家庭背景,这本来就是她的日常生活啊!难道人家家里明明只有五粮液,为了照顾你的玻璃心,人家非要在五粮液上贴上一个江津老白干的标签么?
话说回来,当然每个人都有评价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评论者同时也被别人所评论。但是,我觉得当我们在以一副不屑一顾的傲娇样子讽刺和挖苦他人的一些丰富经历的时候,可否先问问自己的内心:真的是别人肤浅炫耀,还是你自己因为缺乏而嫉妒!人,认清自己很重要。认清了,你才能正视别人的长处,并提升自己;认清了,你才会发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也拥有许多别人赞赏和羡慕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