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

再读《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

作者: 方海敏 | 来源:发表于2023-07-11 05:25 被阅读0次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mǔ),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像江海那样安于处在卑下的地方,居于天下雌柔的位置,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于这里。雌柔能以安静宁定战胜雄强,就在于它既能以静制动又安于居于柔下。所以,大国如能对小国谦虚卑下,则必然能取得小国的信任依附;小国若能对大国谦虚卑下,则也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支持。所以,不管是大国靠天下而取得小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过是想顺从依附大国,这样大国小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特别是大国,更应该谦虚卑下。

    导读:
    春秋乱世战争不断,老子目睹了这种兼并战争给世人带来的痛苦,于是提出了大国、小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政治主张。在老子看来,战争主要来源于大国,只有大国能谦卑自处,不恃强而凌弱,不以大而欺小,甘居下流,才能天下交归。

    感悟:
    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作为一个大国在对待别的小国时应持有的态度,即处静、处下,内在的道理即“弱者道之用”。

    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但是现实的情形与此观点背道而驰。现实中柔弱,没能战胜强硬的现象只是一时的弱势表现,从总体上来说,柔弱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看似强大的事物却不能长久地存在,而看似渺小的事物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大国之所以大,一方面是客观的原因,即地理位置的优越。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使小国归附自己;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取得大国的支持。因此,大国和小国的关系用海纳百川来形容那是再适合不过了。海是谦和的,是宽容的,是深沉的,是卑下的……正是因为它具有这些特性,所以百川才会归附它,投奔它;正是因为这些特征,才成就了它的博大、宽厚和永不干涸。

    人类如果不能做到谦和、卑下,就会引火上身,导致毁灭。所以,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就应该从自我做起,对待周围的人要谦恭、柔和、甘居下位;对待周围的物应该友善、包容,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自然的大道,这样才能“两者各得其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为万物之灵,才算真正拥有聪明才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ll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