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道德经》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18-08-01 10:51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道的国度,如海洋一样兼收并蓄,位于所有一切现象的背后,是所有一切现象的根源,同是也是一切现象的归宿,更是一切现象深层的本质和真理。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道是慈柔的、宁静的、包容的,这种慈柔、宁静和包容具有永恒的品质,远胜过一时的刚强、激烈和争斗。道的国度,以慈柔、宁静、包容作为其根本和基础。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因此在道的国度里,对于所有道的成员,道,皆隐而不显,显现出来的皆是道的成员——道所化现的每一个个体。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每一个个体欲回归于道,就需要回归于慈柔、宁静和包容......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不管是道化现为个体,还是个体回归于道,皆在道之中,皆是道的运动。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在道的国度里,合于道者,不过就是将自我融于大道之中,然后活出道的品格,活出道的慈柔、宁静和包容,而追求自由独立的每一个个体,也不过是在各种个体体验中去体验道的另一种神奇.......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所以,不管是追求与道合一的生活,还是追求个体自我的生活,其实都并没有离开道的怀抱,每个生命各随其心愿而做选择,皆普遍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只是追求与道合一的修道者,更应该懂得慈柔、宁静、包容的道理,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之中........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相关文章

  • 平凡之路

    子曰:“四十而不惑”。以身观身,以心观心,诚不虚言。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

  • 心观《道德经》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 全息观之“以心观心,以心观物,以物观物,以物观心”之悟

    林汉扬 写于 2017-10-31 全息观之“以心观物,以物观心”之悟! 在《道德经》四十七章中说:“不出户,知天...

  • 心观《道德经》(18)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

  • 心观《道德经》(33)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

  • 心观《道德经》(22)

    《道德经》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

  • 心观《道德经》(27)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

  • 心观《道德经》(25)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

  • 心观《道德经》(24)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 心观《道德经》(30)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观《道德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ul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