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写作两年多,约40来万字。通过持续写作,养成了只要有想法就要写出来的好习惯。
当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通常掏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将这个念头快速记录下来,抽个时间,尽可能把这个念头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个念头,就是我们常说的灵光一现,也就是所谓的灵感吧。
当我能做到这一点时,我其实已经很满足了。
持续写作,让自己养成了良好习惯。只要我想写,随时可以流畅地表达,不致出现输出困难。
当然,假如光有灵感,而不付诸行动,那个没用。时间长了,灵感也出现不了了。
多角度输入很重要。譬如读书、听歌、做笔记、看电影、追剧、微信浏览、与朋友聊天等等。只要你有心,一句话、几个字、一句台词,完全可以刺激你的大脑皮层,让灵感出现。
最靠谱的还是读书,读书是给写作打底子。
要想写得好,需要好好地读一些中外名著,以此做些积累。在此,特别推荐诺贝尔文学奖和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如果认真阅读,肯定受益匪浅。
如果写小说之类的大部头,没有一些工夫显然是写不出来的,前提是此前需要经过大量的散文、随笔、诗歌、故事之类的训练,加上一些指导,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有所收获。
金庸先生说:写作,也需要不断练习,一步一个台阶上。
深以为然。
简书各个官方专题对收录标准都有明确要求。比如说,我前几天一口气写了个八千多字上下两部分的连载,连投三个官方专题都被收录,但当投到短篇小说专题时,一会便收到了主编的拒稿简信。仔细阅读主编发的投稿指南链接,才发现仅题目就不符合人家10字以内的要求,当然还可能有其他方面的不符合收录条件的问题。
其实,这个倒没什么,干啥事都要讲究章法、规矩。
简书提倡写完后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譬如微博、微信、QQ等,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读到这些文章,提升阅读量。
之前写的那些文,发布之后,通常都是发到微信朋友圈。自己认为,先赚一些阅读量,聚一聚人气,然后再投稿到各个专题,总归是好的。阅读量大的,编辑总会重视一些,起码要认真读一下,然后再决定收录或拒稿,而不致于出现秒拒的尴尬。
但后来,感觉发朋友圈有诸多不好,起码有“王婆子卖瓜自卖自夸”之嫌。此外,就如同做微商的朋友在朋友圈发那些广告一样,会不会让人心生厌倦?人家在朋友圈发广告你心烦,你若是每天都发文章,人家还指不定怎么想呢。
想想,还是算了吧。既然是简书,就只发简书这一个平台。
不发朋友圈,就没有阅读量了?这也是起初最担心的。但后来又发现,这个还真不一定。
之后很长时间只发到简书而不再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有几篇照样有五六百的阅读量,还赚了几十个点赞,比原先发朋友圈的收获还大。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你认真写作,态度端正,把文字写好,肯定会赢得那些热爱文字的朋友的认可。
当然,要想把文字写好,需要多读、多练。
没有人天生会写作,只不过都是厚积薄发。
就如同杨绛先生告诫那个年轻人时说的:
你最大的问题是书读得不多,而想得太多。
还是让我们好好从读书写文做起吧。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