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正文前,有很长的篇幅介绍屈原生平,此段文字应是王逸所写。从该文可知,屈原乃楚国王族,楚武王之子屈瑕为屈氏之祖,因封邑于屈而称屈氏。屈原在怀王时任三闾大夫之职,看来主要是管理宗室子弟的教育,修订宗室的谱系,不是什么重要职务。但后面又有“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之语,看来屈原的三闾大夫并非闲职,以致受到上官靳尚的谗毁,被怀王放逐,忧心烦乱,而作《离骚》。

王逸的介绍中,有“忧心烦乱,不知所愬,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之语,认为书名是《离骚经》。
书中有这一段注释,对屈原所著到底是《离骚》还是《离骚经》进行了辨析。
太史公曰:“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孟坚曰:“离犹遭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颜师古云:“忧动曰骚。余按古人引离骚未有言经者,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非屈原意也。逸说非是。”
很显然,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班固,都认为屈原作的是《离骚》,颜师古则直指王逸将其写成《离骚经》不对。

《离骚》“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这里,王逸将张仪诈怀王绝齐与后来怀王被骗去武关,从而被秦扣押最终死于秦的事混为一谈了。洪兴祖的补注里对其进行了纠正。张仪诈怀王绝齐时,秦国是惠文王嬴驷在位,惠文王也是第一个称王的秦国君主。而骗楚怀王去武关并最终扣留怀王的,则是惠文王的儿子秦昭襄王。
从原书来看,黑体大字应该是王逸原注,而后面的小字应该就是洪兴祖补注。洪为南宋学者,曲阿(现江苏丹阳)人。但后面《离骚》等楚辞的正文也全是黑体大字,附以小字注释,这就很难判断哪些是王逸所注,哪些是洪兴祖补注。

比如这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已经是《离骚》正文了,但下面那一长串注释,谁能分清哪句是王逸注,哪句是洪兴祖补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