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蚂蚁先生
01
我曾经以为回老家是我最后的退路,现在却发现回家竟然成了我有些奢侈的梦想。
窦文涛的谈话节目《圆桌派》有一期是聊关于年轻人在职场上跳槽的。窦文涛和嘉宾梁文道、张立宪、蒋方舟四个人,围桌在圆桌旁讨论一个话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如此热衷于跳槽?而且越跳越迷茫?
席间蒋方舟提出一个很残酷的观点令我非常触动,谈到是否要让年轻人选择按部就班的生活,蒋方舟表示,“我原来以为,这个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是一种平庸的生活,是一种很可怕的生活。但我现在忽然发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是一种特别有安全感的生活,是一种很奢侈的生活。”
以前的生活可以熬出头,而在这个时代,很有可能在一个职业深耕多年,会突然发现这个职业被淘汰了,熬生活也不一定有想象中的安全感。这种感觉,在互联网尤甚。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往往潜藏着足够多的机会,如果你能在这些不确定性中找到源头并降低其混乱度使其稳定。
很多人厌恶进体制做公务员,认为那种一眼看到头的日子稳定得过于枯燥,稳定带给你的是安全感,这个硬币的反面是稳定背后的固化,意味着上升通道明朗背后丧失其他机会的代价。
然而,依然吸引无数人削尖脑袋想往里面挤的,也正是这块硬币反面背后的,那份能完美权衡工作和生活、事业和家庭的确切感、安全感。
02
今天的互联网圈子,吸引无数人毕业后一头扎进来,每个人都渴望改变世界,每个人都不甘心自己生来就是一棵被割的韭菜,仇恨镰刀,却更渴望能成为镰刀。
这个行业,一直在强调的,对人的能力热度最高的一个词莫过于“认知”二字——你必须要么靠勤奋,要么靠天赋,你才能勉强过上一种平庸的生活。
内心焦虑的原因自己也比任何人清楚,在面对当下巨大的混乱和未来看不到头的不确定性面前,每个人的能力和认知边界是有限的,如果越过了这条边界,恐惧袭来,必然焦虑。说到底,全都是泡沫。
人类工作的本质,是希望自己能通过附着于某个集体,依靠自己身点状的努力勤奋,获取来自集体线性甚至是面性的回报,有的是个人价值,有的是信仰,更多的其实是物质。
然而当自己意识到自己附着的集体并不能满足你的预期的时候,巨大的不安全感会让人喘不过气。小到家庭,中到企业,大到国家,概莫能外。
小学时候,一度能考双百分,错以为自己就是世界中心;
中学时代,作为小镇学霸错以为自己就是天之骄子;
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想一展宏图的时候错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
当现实的巴掌一个个甩过来,先别提什么世界中心、天之骄子、改变世界,你可能耗尽所有的气力,都未必能够实现自己曾经不屑一顾的平庸生活。
03
我做职业选择的时候,常常会看看同样在做这个事情的同龄人、三年经验的人、年年经验、以及十年经验的人是个什么状态,再看看这些前辈们附着的行业趋势又是个什么状态。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看心灵鸡汤,也有些人甚至被鸡汤洗了脑。我也曾经陷入过鸡汤带给我的自欺欺人的虚幻中不能自拔,但是我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一线城市很难留下来,在二三线城市疯狂抢人的当下,根据自己的真实实力,尽早做出选择,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我不确定,一个踮踮脚就能够得上的生活,是否算更完美的生活。不像唾手可得的生活那样无趣,又不像“水中月镜中花”那么遥不可及。学会延迟满足,学会适应现实,可能真的不是坏事。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我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格局决定了人生,那是什么决定了格局?
有时候人生真正发生质的改变的时候,可能真的不是因为你有多么努力和勤奋,而是在于你有没有看准形势,看准自己,在合适的时机,做对的事,跟对的人。
毕竟,一万小时定律的前提,不是把事情做对,而是只做对的事情。
如果在可预见的未来,在预判到自己难以追求到卓越,而选择平庸的人,至少比起多年后恍惚间黄粱一梦,也不至于沦为一无所有的惨淡吧?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