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打开往事的抽屉,可以看到,我最早读过的名人日记,就是《鲁迅日记》。
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看《鲁迅日记》,惊诧于,原来日记可以这样写。
没有什么可记录的,就写“无事”。如果,晚上刮风,也可以记录“夜风”。
记得,我曾模仿着写过,不过,那些日记,也早随着时光散轶,下落不明。

后来,了解了曾国藩,才知道曾国藩也记日记。不过。他不叫日记,叫日课。他是一日三省,记录得失。
每天雷打不动的记录,整整记录了三十一年,三十一年(可怕的三十一年,成就了半个完人)。还是用毛笔来写字,他能留下那么多的作品,与这“日课”,有极大的关系。
只是不曾拜读过,目前还没有计划,也没有空。
(二)
最近,听一个文友提到作家塞缪尔*佩皮斯日记,就上网查了查,才发现这个人异常厉害。
他有一本书《鱼的历史》,不及他的日记有名。
他写的日记,现在已然成了珍宝,网上有买,将近四千元人民币。
那么,这是什么人物?他的日记,到底记录了什么呢?
不了解也罢,了解了吓一跳。
他是英国人,剑桥大学毕业,是著名的作家与政治家。
塞缪尔*佩皮斯生于1633年。按时间推算,这一年,是我国明朝末年,这一年著名农学家徐光启去世。
他还和科学家牛顿,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两人还是朋友。
他所记录的日记,有一百多万字,最知名的是他在27岁到36岁十年间的日记。
日记,贵在坦诚,真实。
他的日记,像摄像机一般记载了当时的生活。事无巨细,都有记述。
比如,今天中午吃了什么菜。甚至和老婆吵架,无不详细描录。
他生活的年代,伦敦不但发生过熊熊烈火,还发生过可怕的疫情,这些也被他细致记录了下来。
他去世后,这些日记赠送给剑桥大学。一直在落灰,一直无人问津。
一百年过后,才有人挖掘出来,才发现了其中的价值。
冷落了那么久,忽然,一跃而红,成了英国人最佳的床头读物,也成了17世纪最丰富、最详实的生活文献。
如果,塞缪尔*佩皮斯穿越到现在,是不是会感慨地对我们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三)
我们很多朋友,把简书当做了公开的日记本来练笔。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好!
不管是碎碎念还是随笔,重要的是,把今天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写下来。
这些文字,今天看着可能是没有什么价值,可,当我们把时间尺度拉长,二十年之后或者三十年之后再看,感觉就会完全不同。
那个时候,我们甚至会感谢今天的选择,今天的勤奋,今天的记录。
作家佩皮斯,名人曾国藩,还有鲁迅先生,不都是很好的榜样吗?
时间不可逆。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从启程的那一刻,就马不停蹄在奔向终点。
而,每一个现在,都是宝贵的,无法复制的。在这个过程中,能记录下我们的生活,将来都是无价之宝。
不管,未来,我们会不会成为专业码字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现在要开始记录,诚实的记录自己的人生。
让文字在日记中开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