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本新书,你最多能坚持看多久呢?那大概得看这书是不是在我兴趣射程之内,这的确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据我对身边人(主要是太太和同事们)的观察,即使是像斗破苍穹之类的通俗小说,也鲜有人能连续阅读超过三四个小时的,深度阅读的投入其实是普遍缺乏的。我本人通过疫情期间大段时间的努力,目前已经可以非常轻松地连续阅读超过4小时,2个月内看完了15本畅销书,均输出了质量尚可的读书笔记,从一个见书犯困到随时随地可以享受沉浸阅读乐趣的人,并不需要太久,且完全可以习得。以下是我的小小心得,如能对你的生活有点滴助益,在下非常荣幸。
深度阅读先说说阻碍我们深度阅读的因素吧。
1,碎片化、快节奏。
图文并茂,每行字不多,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说完一段用分隔符隔开,页数尽量不超过3页。大家可能已经猜到我说的是什么了,对,这正是目前微信体推文的标准配置。不得不说,这对于商家的拉新、激活、留存、变现非常管用,却可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大脑的思考方式,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简单化、碎片化、快节奏的理解习惯,对需要动脑子慢慢看几百页的书就天然开始抵触起来。
2,知识付费类APP的虚幻人生。
知道了这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句戏谑的抱怨除了包含对知易行难的无奈,也传递了一个易被忽视的信息——听了那么久的得到APP、看了那么长的樊登读书,为什么我的生命还是矛盾错乱纷纷?你有没想过,一本需要正常阅读10小时的书被得到“每天听本书”加工成20分钟的精华版,被樊登1个小时就讲完,你真的能get到那些华丽金句的正真内涵?我对罗振宇和樊登推动全民认知升级的努力甚为赞同,但他们的精辟分享应该成为抛砖引玉的契机,而不是“朕已阅”的浅尝辄止。如果每天花1个小时听5本精华版电子书,让你渡过了知识焦虑的河流,上岸之后恐怕你还是得面对不知所措的漆黑一片。以我本人的阅读经历来看,20万字的一本书中充满了案例和细节,完整阅读对于理解书中核心概念至关重要,惟其如此,新知识才能嫁接进我们的思想土壤,存进我们的海马体,看过的梗概、背过的金句则会很快被遗忘使者带走。
3,无所不在的干扰项。
我们拿起纸质书的次数越来越少,滑动电子书也不断退出,这可能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干扰项有关。有了电话和微信,下班之后依然随时会被工作的急务缠绕;手机的APP越装越多,从顶部下滑,满满的推送信息,全是撩人的吸睛文案体,点开一条就是不可收拾的越看越久;即使你选择性忽略好友发来的“砍一刀,0元购”的拼多多链接,大概率还是会在比你还了解你的头条、抖音的个性推荐中沦陷。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的阅读质量已经不是取决于看了什么,而在于我们不看什么了。
深度阅读这道题很难,但依然有解。
1,工作日看电子版,周末翻纸质书。
工作日的快节奏只能产生碎片时间,在午餐后、通勤路上,手机切换为勿扰模式,利用好京东读书等APP,做积少成多的输入;周末匀出大段时间看纸质书,如果是夜猫子,不妨静静地夜读,当然如果能晨起,那效果会更好。
2,定个小目标,比如看它个30页。
阅读一般前5分钟简单,但第6分钟就开始心猿意马了。这时哪怕枯燥,也请先勾引自己看到30页,达成这个里程碑事件绝对有助于你下一个30页。一位古希腊哲人曾说,把看一本枯燥的书变得有趣的捷径是再看5分钟,然后再5分钟,直到你觉得这本书简直乐趣无穷。经典名著和年度畅销书,都是作者悉心打磨的智慧结晶,太早放弃,让我们与许多伟大的灵魂擦肩而过。
3,表害羞,先写它个200字。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说,写作是阅读的副产品。的确如此,看了一章,一半,全本,你一定有话想讲,不过可能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况。输出是对输入最好的整理,这你也知道,但却遭遇了完美主义的要挟而迟迟动不了笔,这实在是可惜。写作就像开车,一定会经历由生到熟的过程,不起步先走它个200米,怕是变不成高速路上的老司机。
4,慎用知识付费类APP。
如前所述,沉溺于知识付费类APP的快速充实可能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得到、樊登读书、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类APP只是你深度阅读之前选品的线索和工具,别人嘴里嚼碎的二手信息无法代替你触摸这个真实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