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与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要分清能够改变的 和 不能改变的 ,我们无法改变 “被给予了什么”,不去关注 “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 “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对方也能够瞬时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人际关系不顺利,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我对共同体有益” 或者 “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我们人类都具有“优越性追求”这种普遍性的欲求。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 “此时此刻”。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