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这个概念是从梦甜那里了解到的,起初我对这个词汇理解的很浅薄,觉得就是别人看不惯我的某些缺点,也是我要去接纳的状态。
后来才明白,其实这种勇气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从最开始害怕被讨厌,到后面接纳别人不喜欢自己的那一面,然后蜕变到勇敢去做自己的那种状态,其实也是经历了一番心理波折的。
在这种勇气背后,也是一种对自我价值观的认可,也是坚守自己做事的初心。
在这本书里也延伸出了一个理念:
就是“建立横向的人际关系”,我们所处在的社会,有着各种不同的共同体,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即使不按照上司或部下的关系去理解,也会产生诸如“A君比我强,B君不如我”“要听从A君的意见,但不听B君的”或者“与C君的约定可以作废”之类的想法。
然而只有横向的方式才能让我们避免站在比较的角度去思索人际关系,我们也可以更加肯定自己的选择,坚定勇敢做自己的信念,才能站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卑不亢,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
五、自我接纳
阿德勒心理学上也提到了【自我接纳】这个词,倡导我们在进行课题分离的时候,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针对我们“不能改变的”要予以接纳。在这里的接纳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如果这么理解的话,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内向或者外向的性格,只不过是你没有展露出本真的自己罢了。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放声歌唱、随着音乐起舞或者是高谈阔论。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这个词是很多陷入人际关系中的人没有意识到的一种状态,他们期待被看见、被肯定,就是自我价值观念的模糊。
人之所以有被认可的欲求,在这里也延伸出一个新的观念叫做【他者贡献】。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
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人之所以活在不被肯定的处境里,一方面是不够接纳自我,从而融入不了社会环境,没办法和社会上的人成为“伙伴”,这种自我怀疑的状态让人体会不到自我价值、找不到“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从而融入不了集体,也会一直处于自卑、不自信的状态。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接纳自我也是一种勇气,是甘于平凡的勇气,这样认真去活在当下的时候,就很容易获得幸福。
最后摘录一段我很喜欢的对话:
哲人: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为什么茫然呢?那是因为你想要选择“自由”,也就是想要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
青年:是的!我想要选择幸福、选择自由!
哲人:人想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当然就有可能会迷路。所以,作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针,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引导之星”。
青年:引导之星?
哲人:就像旅人要依靠北极星旅行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引导之星”。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观点。这一巨大理想就是:只要不迷失这个指针就可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
青年:那颗星是什么呢?
哲人:他者贡献。
青年:他者贡献!
哲人: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人最难得的是坚守自己,尤其是自己去定义自己价值的时候,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坚守,这种肯定的力量非常强大,会让我们逐渐蜕变成越来越好的自己。
当我们把【他者贡献】上升到自我价值观的体现时,我们就能更坦然地去生活,遵循自己的节奏,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