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故事工程》(听书)
时间:2023年8月4日
我学到了:
关于作者。
故事的结构,这里用的词叫做故事格局。🤔格局听上去很像是盖一座房子。包括4个部分布局,反应,进攻,解决。🤔为啥我觉得这4个词儿都翻译的这么奇怪。
第1部分:布局,就是需要用最舒服的方式把读者带入到故事的时空中。看到你构建的那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感受主人公的处境。你要帮助读者理解主人公身边的各种利害关系。其实就是建立读者和故事的关联,建立读者和主人公的情感共鸣,如果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关联就不能够继续深入了。我觉得可以把这部分称为是引子。作者说这一部分是积累张力的过程,就像是在吹一个气球。人物,主题,重大危机,背景都要在第1部分展现,另外还要用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主人公原有的计划,逼他开始新的旅程。
第2部分:反应,主人公要踏上与敌对势力对决的征途。这个敌人不只是某个和主人公作对的人物,还可以是自然的威胁社会的偏见,甚至是主人公自己内心一个过不去的坎儿,总之他在阻碍主角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这种阻碍既包含外在的,也包含内在的。这个阶段主人公未必了解他真正面对的敌人是什么,而且是一种被动的反应。而且通常是敌强我弱,主角的反抗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正面冲突之后到达故故事的“中间点”。这个时候要加入一些新的关键性信息,改变故事叙述结构,用新的戏剧张力取代旧的冲突,让故事进入新阶段。主人公的行动模式不再是本能的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主动的回应。
接着第3部分进攻,主人公开始征服自己,内心的弱点,变得积极主动有勇气。继续充满张力的时刻,成功遭遇第二次遇敌人的正面冲突,这也是故事结构中的第二个关键点,你上一次狭路相逢相比敌人会变得更棘手相应的主人公也会变的,更聪明更强大,然后把故事推向高潮。
之后进入到故事的最后一个部分,解决。第4部分的开端,作者还可以继续注入新的信息,但此后不需要逐渐收尾,就不能再有新的信息出现了。这个时候作者通常会设置一个小的间歇期,让主人公再次经历希望破灭的打击,会突然失去目标,坠入黑暗的谷底,对自己的努力产生深深的怀疑。但是这个间歇期必须是短暂的,不是要很快进入真正的结局。然后在过去经历的加持下做出与以往不同的事情,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跨越最终的那个困难。这样主人公身上也会产生一种人物弧光。人物弧光,是罗伯特麦基《故事》里的一个术语。我理解的人物弧光就是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变得更加的丰满,更加有层次,更加有深度。
接下来说人物的描写逻辑。主人公主角一定是一个有很多层很多面的人,不能是一个扁形人物,而是一个圆形人物。那这个人物至少也要有三个层面,第1个层面是他的外形外貌,外表看上去如何,第2个层面就是他的内在动机层,他内心的展现。第3个层面是他的选择,价值观层面。
有一点,非常重要,是把握分寸。故事并不是越复杂越好的,人物也不是描述越多越好,次要人物不要给太多的戏份,否则就抢了主角的戏。为了离奇而离奇,是愚弄人的把戏。这个时候少即是多。
还有一点,就是在描述人的选择时候。有时候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比如《狂飙》里的反派人物,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喜欢。
🤔我思故我在:首先作者并不是一个专业出身的作家,而是尝试过很多领域最后觉得,写作是自己的热爱,于是,就总结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而且也写出了6本畅销小说。所以他一定是把握住了写故事更加本质的内容,所以才能够有结果。另外,这本书从工程学的角度来帮大家写故事,那就相当于是把写故事这样一个看上去靠运气的事情变成了一个依靠工作流程就能够完成的标准化产品。有了这样写故事的方法就变成了人人可以学,可以写了。当然靠运气和天赋,故事能写到90分,靠工程可能只写到80分,但是也很不错了。
抓抓落实:
引子阶段,可以加伏笔。建立读者与故事的关联。结尾,一个突发事件,推动主人公进入新旅程。
被动反应阶段。主人公在这个阶段被动的适应环境,然后开始了自我探索,不断打怪升级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逐渐明白自己要跨越的究竟是什么。中间点,第二次大冲突。
主动进攻阶段,主人公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敌人,开始解决问题。
间歇,一个短暂的暂停,节奏的需要。黎明前的黑暗。
大结局。坚持不放弃,获得最后的结果。体现主角的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