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拆大建到“城市更新”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59068/964096079e4798ac.jpg)
(刊登在外滩杂志上“房老虎”选段)
我好像在前一阶段介绍过“城市更新”这一新名词。上海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拆除365棚户区到消灭马桶;如今从金陵路整条街面关门到旧城区成片民居的“城市更新”(拆迁)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更新”只是换了个新概念,还是与房子拆迁、土地、货币有关。
下面两段是奥派(奥地利经济学派)群里的对话。
『甲、MV=PT是货币数量学说中关于交易的方程式。
方程式表示:货币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单商品价格(P)乘以单位商品的交易量(T)
在这个交易方程式下,最终消费者手大里是没有货币储蓄的。
也就是说,它没有考虑到货币的跨时功能也就是储存功能或者说贮藏功能。
乙、(解读) 这个等式本身还是成立的。货币本身就是商品的产物。存着不用的钱也会通过估值影响商品价格。主要表现在资产价格上而非普通商品和服务上。估值除了受限于被估对象也受限于估价人手中的货币存量,并非主观概念。
现代社会人们常觉得货币供应和商品价格不同步就是因为资产种类繁多。资产本身也是商品。但人们计算物价时却把它遗漏。两种"商品"的概念不一样。』
其实这段话没学过经济学的朋友有可能看不懂,我也看不懂。据微友解读,可以这么来理解:1、存着不用的钱也会通过估值影响商品价格。2、主要表现在资产价格上,房产价格也属于资产价格。
通过以上这两点的解读,我理解了目前的“城市更新”,尤其是货币动迁的原委。被动迁者,如果它处有房就只能拿货币,现在的限购政策你拿了货币又不能去买新房,据说买新房要参加摇号,参加摇号要看你的积分,它处有房的被动迁户积分肯定不够用的,只能把钱存入银行。
投资理财我就不展开了,你投股票、基金有被套牢的风险,投P2P炸雷了,投什么呢?数字货的“B”什么币,千万不要碰这个叫“B”特币的。
而“”城市更新”投入的钱换成了土地,被动迁者失去了房子,也可以说是失去了家里的资产。这使我想起了,五十年代的私房改造、特殊年代的抢房故事,当然与现在的货币置换是不能相提并论。
我有一个同事,在老城区有一幢新式里弄房子,从一楼到三层阁,还有天井晒台供二百多平米全独用的祖传私房。这种联排别墅式的新里房子,按现在的市场估价少说也要二千多万元,被“城市更新”了。
有句俗话叫,十补九不足,据说通了路子、托了关系、烧了高香还是与二千多万元相差甚远。人家住的好好地,可是要代代相传的,这可是上海人的根,是上海人的乡愁所在,被“城市更新”了。
根据“奥派”的对话内容来理解,“城市更新”既维持了资产价格,又增加了货币的量和流动性。目的,最好是能拉动内需,继续外延到增加就业,是否与GDP有关我不好说,解决老百姓的居住困难是肯定的。所以说,城市更新是双赢,也可以说是多赢,决对不是零和博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