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新娘,早已是影视作品里过时的桥段。
时间回到1967年,如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桥段,是新鲜有趣,迎合潮流的。
那时,电影《毕业生》就用富二代抢新娘的好戏,点燃全美,并搭建出美国青春片的天花板。
①划时代的青春片
60年代的美国,经历着越南战争,黑人民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整个社会处在一个矛盾撕裂的状态。对比2020年的新冠灾难和黑人风波,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学校步入社会的青年人,在如此大环境下,反叛情绪与日俱增。他们想要摆脱老一辈的观念束缚,创造出一个新世界。
作为精神载体的各种艺术,无不受到影响。
音乐方面,以披头士乐队为代表的摇滚乐风靡;
电影方面,海斯法典被废除,新好莱坞电影崛起。
新好莱坞电影从拍摄技法到故事内容,都一反常规。导演的才华得到了大幅度施展,《雌雄大盗》,《飞越疯人院》,《教父》等等,一大批艺术性极高的作品蜂拥而出。
这些电影的故事大多与一个词语有关,那就是“反抗”。
例如《教父》,其实说的是迈克尔·柯里昂反抗背负家族责任的故事,最后他失败了。
而与《雌雄大盗》一同作为新好莱坞标志性作品的《毕业生》,反抗的主题更加突显。
结局的抢新娘桥段,正是呼应了60年代美国青年人反抗旧观念的渴望。
海斯法典不能亵渎宗教元素的规定,这个桥段狠狠地破坏了一把。
男主角本杰明先是谎称自己是牧师,之后挥舞着十字架,挡开了试图阻止他的人群。
这无疑令到许多想要脱离美国基督教掌控的年轻人大呼过瘾。
当电影作品与整个时代结合,总是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60年代的美国青年需要宣泄之时,《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渠道,迎合了时代的精神诉求,自然能够大受欢迎,影响深远。
加上大胆革新的表现手法,以及引人深思的主题,《毕业生》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划时代的青春片。
②突破性的表现手法
《毕业生》助力当时只有36岁的迈克·尼科尔斯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
确实,他对表现剧本的方式确实具有突破性。
全片第一个镜头,首先是给了男主角本杰明特写。
本杰明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学生时代,我们的眼里总是只有自己的世界。
饰演本杰明的达斯汀·霍夫曼精确地透露出茫然的眼神,用演技为电影的主题奠定基础。
随后镜头一个后拉,本杰明汇入到人群之中。
这暗示了这位毕业生进入到了步入社会的人生阶段。
回到家中,本杰明坐在鱼缸的前面,镜头让他处在鱼缸之中。
他就像鱼缸里的宠物,被屋子的主人圈养长大。
而浴缸里的蛙人与他后面身穿潜水服的剧情遥相辉映。
屋子的主人父亲入镜,表现两人的对话不是标准的正反打镜头,而是让父亲挡在了本杰明前面。
当别人想看本杰明的时候,却被父亲挡住了视线。
由于父亲的存在,本杰明无法完全地表达自我。
这种“空间侵犯”镜头表达,如今已经是比较基本的镜头语言了,只不过摄影机的机位花样不同罢了。
罗宾森太太引诱本杰明的“胯下”镜头就更经典了。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用一个奇妙的角度,表达出了罗宾森太太的女性气质对本杰明的碾压之势,暗示本杰明终将屈服。
其实片头就已经给出了提示,本杰明本身对女色就难以抗拒,看到美女他会忍不住看多几眼。
如果是小说,作者一般会用一段心理描写来表示。
本杰明面对罗宾森太太凌厉的攻势,心理感到剧烈的压迫感。
如果是电影,只需要一个镜头就够了。
蒙太奇是本片的另一大亮点。
本杰明与女主角罗宾森太太相处的快活时光,被浓缩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
从泳池到酒店,从酒店到家中,从家中回到酒店,从酒店回到泳池,再从泳池扑到床上。
一连串的转场奇妙而华丽,将电影的魅力,透彻绽放。
③反抗的意义
《毕业生》改编自发表于1963年的同名小说,原著作者查尔斯·韦伯在2020年6月16日因血液病去世,享年81岁。
起初这部小说并不怎么畅销,不过却因为《纽约时报》上的一篇相关的书评,吸引了电影制片人劳伦斯·图尔曼的关注。
仅仅1000美元,劳伦斯·图尔曼就向查尔斯·韦伯买下了改编版权。
可能查尔斯·韦伯当时并不知道,这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直到1967年电影上映,引起全美观影热潮,查尔斯·韦伯才一下子扬名立万。
《毕业生》的故事是年轻的查尔斯·韦伯根据自己经历改编而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到了电影中,本杰明的形象更加具体。
由于电影的成功,本杰明一下子成为了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形象。
他的迷茫,就是无数青年人的迷茫;他的反抗,就是无数青年人的反抗。
不管是60年代的,还是21世纪的。
若不是在毕业前就选定了个人目标,年轻人就很容易会陷入到一片迷茫之中。
即便本杰明是一个优等生,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是倍感烦恼,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方向。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走出来后,50年代的美国经济恢复,催生了一代暴发户。
60年代,这批暴发户的孩子成为了富二代。
作为富二代之一,本杰明苦恼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整部电影就是讲述他如何破解这两个难题。
第一是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找不到人生方向;
第二是被父母催促着,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去做的事。
比如进行社交,准备干一番有前途的事业。
情况就像是父母让他穿上他不愿意穿的潜水衣,然后在派对上进行一番滑稽的潜水表演。
他被逼得喘不过气。
不得不进行一番“潜水式逃避”。
泳池成为了他喘气的地方。
然而逃避并不能够让他的心灵得到满足感。
所谓饱暖思淫欲,当物质条件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感,人们就会通过否定传统社会伦理的手段,来寻求新的出路,从而做出许多离经叛道的事。
本杰明父亲的兄弟的妻子,罗宾森太太,成为了迷雾当中的一盏霓虹灯,本来迷失的本杰明忽然之间有了方向感。
于是,他扑向了罗宾森太太。
以前亲密关系一般是同辈之间,但随着性解放运动的浪潮,亲密关系比起以往更加地疯狂。
与罗宾森太太建立亲密关系,是本杰明反抗的开端。
自由是人的本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父母对他人生的干涉迫使他走上了反抗之路。
他不想遵循父母老旧的那一套,如此大胆妄为正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他得到了生理上的满足,更得到了颠覆传统的爽感。
第二个问题通过罗宾森太太得到解决,本杰明不再忌惮父母的控制,不过第一个问题仍然悬在心上。
目标感的缺失令他感到不安,和罗宾森太太的关系毕竟不能长久,更多是一种宣泄。
罗宾森太太呢,估计她勾引本杰明也只是为了找刺激而已。
过度解读一下,老谋深算的她有可能是想利用本杰明。
第一次带本杰明,她丝毫不害怕自己的丈夫会突然回来。
他跟本杰明说丈夫会很晚才回,但事实证明,并不是这么一回事。罗宾森大叔很快就回到家了,如果本杰明没忍住罗宾森太太的挑逗,那就是当场捉奸在床。
这中间肯定是有问题的。
有一个微妙的可能性是,罗宾森太太想让丈夫发现自己出轨。
之后罗宾森太太和本杰明的谈话,她就暴露了自己的婚姻不幸福,却又没办法离婚。
如果丈夫发现她和本杰明发生关系,那她便可以有了一个离婚的理由。
而丈夫可能会碍于面子,不对外公开自己被戴绿帽。那么罗宾森太太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恢复自由身。
也许是罗宾森太太激活了他对男女之情的欲望,爱情,成为了他眼前的一个大目标。
于是在电影后半段,本杰明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
只不过,那个目标并不是罗宾森太太,而是罗宾森太太的女儿,伊莱恩。
本杰明和伊莱恩都是遭受父母压迫的一代。
很自然地,他们之间有着某种共鸣。
可是,他又必须回头反抗罗宾森太太,才能达到目标。
罗宾森太太禁止他和伊莱恩交往,一方面是出于妒忌,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真的不想失去本杰明。
失去本杰明,意味着她的生活将会被打回原形。
那么本杰明的背叛,她当然是一场痛恨,想要逼女儿另嫁他人,来进行报复。
本杰明的反抗火焰已经被点燃,他已经无所畏惧,自然会继续反抗下去。
想要与伊莱恩结婚,他就要像《雌雄大盗》中的邦妮和克莱德那样,不顾一切,打破法规。
所以两部电影的结局,同样有着悲壮色彩。
据说导演最后故意不喊停,让两位演员尬演,才有了能够载入影史的结局。
如果不是本杰明和伊莱恩不是在浪漫的兴奋欢喜过后,继续流露出茫然的心情,《毕业生》恐怕会变成一部“烂尾”之作。
不难看出,结局是一个悲剧。
如果说,和伊莱恩结婚就是本杰明的目标,那抢新娘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起点。直到电影结束,他仍没有完成目标。
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婚姻的一部分,等待着他们的还有漫长而枯燥的生活。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本杰明并没有正经的工作。
他们虽然摆脱了父母的控制,但也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
本杰明必须承担起责任,去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劳动去获得收入,如此才能保障他和伊莱恩的家庭。
但这么做其实又走上了他们父母辈的那一套。
本杰明曾说,他想要与众不同。
这个藏在心底的愿望,注定了他不会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
那么他和伊莱恩将会走向何方呢?
很可能是嬉皮士文化。
真是这样的话,他们将会过上《阿甘正传》中珍妮那样的漂泊不定的生活,去追求那彻底的自由。
也许,他们会被毒品摧毁,成为那“垮掉的一代”,永远地迷失。
也许,他们会在某一刻迷途知返,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拥有一个安稳幸福的家,不再迷茫。
本杰明对自己目标的认知是有误的,他以为把新娘抢到手就完事了。但上文说过,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他做出了反抗,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反抗,反抗的意义何在。
他反抗的目的,只不过是用来掩饰自己人生的空虚罢了。
他始终都缺乏一个真正的人生目标。他以为,爱情可以作为一个目标。
于是就去争取爱情。
但爱情并不能当饭吃,他可以逃避父母,却不能逃避父母所带来的现实。
逃避现实,只会一直堕入虚无。
勇敢地反抗还不够,还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的考验。
他和青年人群体得明白的事情是,他们所反抗的,是可怕的现实。
要打败现实,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世界,绝非易事。
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真正能够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不是说难以成功,就不去反抗,而是说,要明白对抗现实不能光靠匹夫之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更要明白,反抗的目的,是找到自我。
本杰明因为社会环境,以及父母的控制而迷失自我,所以他要反抗。可惜他只有满腔热血,没有认清楚自己,认清楚现实情况,导致他只能为了反抗而反抗。
他就像是一艘迷失在汪洋的小船,知道要逃离,却没有灯塔或指南针指引方向。
只有想方设法找到属于自我的方向,并强大自己,才能在大海自如地航行。
知道自己要奔向何方,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哪怕你的目标,是永远都到达不了的地平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