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的作者大卫·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一文中,提到:“年轻人富有热情,比较容易为温柔多情的形象所感动,年龄较大的人则更喜欢有关为人处世和节制情欲的聪明和哲学沉思。”巧合的是,在我国文学领域也有着类似的说法——先人以来,生怕我们年青人过于尚武好斗,而年迈时又太过老谋深算。于是,苦口婆心地劝诫后人——“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恨的是,故人一定未曾预料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我们身边少年的戾气一点没少,所谓英勇也消失殆尽。
抬手就打张嘴就骂,过去在剧本里常用来形容家暴;如今光天化日下,街头巷尾、公交地铁,此类新闻也常见诸于报端。就算是走在路上横冲直撞、加塞插队也并非鲜见,并不需要一一举例。如今的少年忙着追捧鹿晗、TFBOYS等花样鲜肉,曾经扶老奶奶过马路的红领巾就连应付作文都显得落俗。
休谟从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角度,“对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有自己的解读——“选择自己喜爱的作者如同选择朋友,气质和性情要彼此投合。不论是欢快还是热情,感受还是思考,只要它在我们的气质中占主导地位,都会使我们对与自己相像的作家产生一种特殊的认同感”。
水浒,在好事者眼里就是舞刀弄棒的后盾;在侠者眼中就是义胆忠肝的警钟;三国,在权术者手中就是尔虞我诈的指南,在战略家手中则是雄才大略的宝典。实际上并非是你选择了某本书,而是书中的某种倾向选择了你。
还是拿一本书来说,大多数人只能理解书中和自己认识有交集的那部分,并可以试探性地向关联的新领域拓展,而无法立刻全盘接受一个对自己固有认知颠覆的观念。这也便是当下资讯客户端能够通过算法,为用户推送其较为满意的信息的立足点之一。
的确,我们越发地感受到当今产品的市场定位在迎合客户趣味方面下的苦功。自从人们认识到,一个商品、一家公司是无法满足所有客户的以来,产品定位就越分越细。但在知识信息领域,这是否也为人们一步步跌入信息闭环而打开了潘多拉之盒。
之所以这么说,一条“爷爷喝鸿茅药酒,奶奶信权健养生,爸爸炒股票、妈妈买P2P理财、你听逻辑思维,老婆读咪蒙,儿子打王者荣耀,女儿玩抖音,相亲相爱一家人,中国人的幸福”的段子,让我意识到除了金钱、社会地位和角色,信息的摄取也同样会使人们处于某特定偏好的接收模式下,难以实现个人乃至群体的线性突破。
人们或许浑然不觉地生存在一个信息的舒适区中,他们的潜意识中拒绝变革,下意识地单单关注自己熟知的领域,由此人们被信息的洪流自然而然地冲散成不同阶层,他们又在这些孤岛中原地打转。
“理论见解与道德原则情况不同。 理论见解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和革命之中。儿子采纳的理论体系往往与父亲的不同。不仅如此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自夸自己的理论始终如一、稳定不变。”现如今的情况恐怕是与三个半世纪前休谟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了。“天下事不破不立”,思想观念也好、兴趣品味也罢,都需要移步换景、主动变革,享受观念冲撞带来的快感,所以说咱还是趁着年轻多看看水浒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