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坐禅时应该想什么?

坐禅时应该想什么?

作者: 释续祥 | 来源:发表于2018-03-23 15:59 被阅读412次

人的大脑除了睡觉时的几个小时之外,其余大多数时间都被各种“念头”充斥着。
这些念头中,大多数都是无益于身心与生活的妄念,可是我们却不能像关掉水龙头一样关掉这“妄念之流”,最好的办法就是想点“别的”,尤其是在坐禅时,更要刻意练习某些念头,才能令内心念头的相续回到正轨。

所谓刻意练习“念头”,具体来说就是想像一样东西,如佛像、宝塔,然后用心念之绳牵引、维系住这个东西,以避免其晃动、消失。

刚开始需要主动催生很多念头去维护所缘境影像的稳定与平衡,这一过程又被称为“作意”,“作意”就是说把主观刻意的把心念引领到所缘境的上去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的,但是复杂的环境却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是有所选择的接受外界的信息。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此刻内心的需要,与内心的需要无关的,我们可以熟视无睹。这种专注需要,熟视无睹其他信息的能力也来源于“作意”。等到“作意”成功时,这个影像就会如水映月一般呈现在你脑海里,这时的影像又被叫做“所缘境”。

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探讨禅修时如何克制妄念的问题,其实克制妄念最好的办法不是打压降服,而是回到正念。就像骑自行车时控制方向最好的办法是不断的踩轮子往前走,而非左右摇摆。

所谓正念,就是把心移到正确的适合的所缘境上。

正确是说这个所缘境要能损减自身的烦恼,增上善发和功德。
能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

所缘境的作用除了可以令心安住一处,还可以改变能缘之心的气质,对治自己的烦恼。而烦恼习气少一分,则工夫进一分。
对治烦恼,最好是从粗重猛利处下手,身心的那种烦恼最炽盛,就最需要选择相应的所缘境去对治。正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所缘境在对治烦恼上的意义某些程度上要比令心安住还要重要,因为烦恼不伏,智慧不显,内心就始终是浑浊的,如此自然难以安住。

任何佛法的道理都是要处在一个背景之下,针对具体的受众,实现特定的效果,这个道理才算是真正的佛法,抛开这个原则,单纯的理论和逻辑是不能叫佛法的,或者说不能叫“纯粹”的佛法——心愚法师《学佛的四个原则之对治性》

能够増上善法增长功德
在佛教看来,禅定只是一种手段,阶段性目标,并不是最终目标,成佛才是最究竟的成就。外道也有禅定,佛教与外道不同之处在于佛教的禅定能够破除能 所执着,能够趋向于解脱,能生起种种增上的功德。

外道的所缘境中,男女交会影像有之,随学畜生习气者有之,(如龟息)这些都是增长种种恶不善法所缘,学佛人切勿为此。观圣像可以发起殷重心,恭敬心,观不净可以发起厌离心,这都是很好的选择。
所缘境的不同代表着禅修的出发 点不同,所产生的结果自然也会不一样。

合适则是说这个所缘境最好是自己熟悉的,能产生希求之心的,这样才更容易安住。

能够让自己产生熟悉感和希求心

今年我们学院打禅七,我前三天坐的还不错,第四天时身心就开始有一些躁动,晚上小参时请教主七和尚,和尚和我随便闲聊了一会,突然话锋一转,建议我换一个所缘境,和尚说我过去用的九种墓园想不太适合我这种念心所和思心所比较活跃的人(和尚了解到我爱看书),把所缘境换成思择法义会更容易契入,我试了试,躁动果然被伏住了。
熟悉感的熟悉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就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熟悉的所缘境会让我们有一种亲近感和安全感,我们的内心会柔软下来,更容易进入“不亦乐乎”的状态,希求心也更容易被策励,用功夫就能很快的得力起来。

关于所缘境的种类,有属胜义谛方面的,如无我、空性、法界等等;有属世俗谛方面的,如不净观、持息念、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也有属于自身以外的,观诸佛、菩萨等依正庄严等等;观不清净骷髅、尸陀林、罗刹国等六种不净;有属自身以内的,如观自身三十六种不净物、出息入息,总之佛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我们现前的身心世界,都可以是“所缘境”。
对行者而言,比选择所缘境更重要的是努力观修所缘境,切莫换来换去,徒令心神流荡。

各位看官可能会想:“你说的“所缘境”是修观禅时用的,我修的是止禅,不需要所缘境”。
如果有这种认知,就说明你还不了解止禅。

止禅——“奢摩他”是依念、定心所,系缘一境(将心归趣专注于一境)且止息一切缘念思虑的状态。
观禅——“毗钵舍那”则是以“奢摩他”寂静专注的心为基础,而对所系缘境生起以慧心所为主的“简择”作用。以五蕴、六处、六界等内外诸法为所缘境,经由拣择而体悟其无常、苦、空、无我的实相。

所缘境的作用在于在于扭转我们麻痹、杂染的内心状态,帮助我们控制内心的妄想攀缘,减缓心念的快速流动,令内心的质地变得的柔软、纯净。
而止禅也好,观禅也罢,都需要专注于所缘境方能契入,都需要选择所缘境作为令心专注之对象。

二者的差异性在于对此所缘境影像的分别作意与无分别作意,修止时,对于所缘的影像是不作分别的;一旦作意分别,就不是在修止,而是进入慧观,所缘境也就变成所谓的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有分别影像所缘境是指在坐禅时对佛陀说法的内容进行观照、拣择、寻思、伺察,
例如不净观、慈愍观、缘性缘起观、界分别观、安般念等等。

与此相对的无分别影像所缘境,则是对于所缘境不作印证、拣择、寻思、伺察等之作意分别,只是将念流专注的倾注于所缘境上,从而达心一境性,成就止禅。

分别影像,是为了完成对佛法(所缘的境)的真实契入,达到所谓的“胜解”,不分别则是为了训练能缘的内心的专注,对治第六意识依法尘所起的虚妄分别,以及执着假有为实有的习惯性思维,用“无”的否定式训练对其予以暂伏,令心学会“聚焦”,如此才能为正确的“分别”提供条件。

未经这种“不分别”、“不评判”的训练的人,往往无法控制自心的流动、散乱和跳跃,妄想犹如江河竞注滔滔不绝,无法完成对佛法的契入,所以止禅和观禅如同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无分别的止禅,特点是“不扰动”,有分别的观禅。特点是洞悉烦恼,觉察真相。止是安住修,观是观察修。
  如果想想解决盘根错节缠缚身心的烦恼,必须运用照瞩幽微的观禅才能实现,止禅只能“遮伏”烦恼,对于真如的触证,也要通过观禅来完成。

但倘若没有止禅训练,那么观力是十分微弱的,有修证的人往往会选择先修止禅得定,然后再修观。一般来说,修观最好是在欲界未到地定与四禅的中间禅中,以定的余势来对所缘境作强而有力的观照。

佛教与外道禅法或世间禅法的真正差别集中表现于“观”或“慧”,尤其佛教禅法是重慧不重定,重观不重止。观是修行的最珍贵的仪器,也是转迷启悟、转凡成圣的法宝,更是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各位可能又会疑惑:“修习观禅时要一直思维分别,会不会非常累”?

修习观禅,一开始确实是比较费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所缘境可以任运的显现,平稳的安住时,观就不再是分别、拣择的思维方式,而是进化成一种不需要经过分析、推理,而能够对法义直接洞察、完整把握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

此时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观”,能观的心与所观的境遥相对应,相互涵摄,直至能所双亡,空有俱遣。

相关文章

  • 坐禅时应该想什么?

    人的大脑除了睡觉时的几个小时之外,其余大多数时间都被各种“念头”充斥着。这些念头中,大多数都是无益于身心与生活的妄...

  • 如何观想眼前的佛像?

    在我上一篇文章《坐禅时应该想什么》里,我着重介绍了止禅与观禅的不同以及观禅的殊胜,有朋友私信我,希望我写一写观禅的...

  • 21天读书计划:第七天

    道德经 易经系辞 禅者的初心:第177-179页 坐禅时,你不应该企图获得些什么,你应该只是单纯地静心打坐,不依赖...

  • 如何带病禅坐

    身体有疾病的人, 坐禅时不应该想着疾病, 也不应该 把去除疾病当做禅修的目标。 如果你禅修时 想着病灶或疼痛部位,...

  • 17 打坐思考

    人无法在活动身体时进行思考 谈及禅的修行,最为重要的便是坐禅,除去坐禅便无从谈禅。始于坐禅终于坐禅,如此方才是修禅...

  • 当你生气时你应该想什么

    很多人都有开车在路上被后车催促的经历,明明自己不远不近地跟着前车,开得也不算慢,但后车要不就是闪远光灯,要不就是按...

  • 什么是坐禅?

    坐禅,顾名思义就是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做,只是像一面镜子一样被动的反映任何来到你面前的思想,既不刻意的去注意思想,也...

  • 宣化上人开示:打坐秘诀

    宣化上人开示:打坐秘诀 金刚坐降天魔 坐禅的姿势要正确,对身心皆有益处,否则失掉坐禅的意义。坐禅时,先将身心放松,...

  • 坐禅

    坐禅的姿势要正确,对身心皆有益处,否则失掉坐禅的意义。坐禅时,先将身心放松,不可紧张,最好结双跏趺坐,这是基本的坐...

  • 坐禅实相

    修行人为什么要禅坐?因为心不踏实,时常散乱放逸不止不能收摄所以坐禅。那么,坐禅实相是什么?从本以来无需坐禅、本来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坐禅时应该想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it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