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节我们读到咸丰皇帝很介意洋人不对他下跪,担心这会使2000年的朝贡体系崩溃于一旦。朝贡体系到底是怎样的?它真的那么重要吗?今天我们就揭开朝贡的面纱,看一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实行朝贡体系,中央王朝高高在上,周边民族和小国前来进贡。
朝贡体系是一个文化体系,通过它,中国向周边国家不停地输出文化。它也是一个政治体系和外交体系,中国通过这个体系,来维持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和平。
自汉代以来,朝贡国多少,就成为衡量一个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指标。
明代是中国朝贡体系建立得最为完备的朝代之一,朝贡国的总数为111个,即使将位于今新疆等境内的西域小国剔除,其数量也超过100个。
另外,朝贡体系也是一个经济体系。这些国家来朝贡一方面是倾慕中华文化、慑于大国兵威。而经济利益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汉武帝打匈奴威名远扬,但是我们可能很难想象汉武帝为了面子,竟然花了不少钱收买“夷狄”来朝贡,以致于引起了班固的强烈不满。
明代也是这样,对朝贡国一直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朝贡国进献的贡物,明代都会按价付钱,而且比市场价格要高出很多。
比如日本人所进贡的腰刀,每把市价最多3贯,但是明朝给日本的定价是每把10贯。真是便宜了这些小日本了。
除了按价给钱,大明王朝对于朝贡国还例有"回赐",回赐之物通常都是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同时,使臣在中国受到的接待也非常细致周到。来到中国朝贡的船只,通常要由中国提供护航,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各国贡使吃喝花用都不用出一文钱,全部由天朝上国承包。
"厚往薄来"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数倍、数十倍的暴利驱使周边国家和民族争先恐后前来进贡。因此明初经常有海外商人三五成群凑到一起,花钱找个懂中文的人写一道表文,就冒充贡使跑来上贡,送来大批香料,骗走无数钱财。
比如《明史》中就曾记载一例外国商人冒充本国国王前来朝贡,因为装得不像被朝廷识破的笑话。
因此,传教士利玛窦认为,朝贡关系的本质,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这话当然说得太过分了,不过历史上很多时期,朝贡确实对中原王朝形成难以承担的经济重负。
比如明代与周边的多次冲突和战争,通常都不是因为人家不来进贡,而是人家进贡太热情,明朝招待不起,只好撕破脸。
比如嘉靖二年,日本两个地方诸侯为了争夺进贡利润,派出了两拨朝贡使团同时来到中国。他们在宁波发生冲突,不但相互杀戮,还在回国途中沿路大肆烧杀抢掳,由"贡使"变成亦裸裸的"倭寇",明朝只好派兵镇压,结果许多明朝官兵战死。浙中大震,史称"争贡之役"。
再比如,明初与部分蒙古势力达成协议后,蒙古人频繁跑来进贡,进贡马匹的数量越来越超出规定。明朝掏不起"马价",要求他们少来几回,少贡点马,但是蒙古人说什么也不听。
太监王振很生气,于是压低"马价",结果激怒了蒙古人,对明朝大举入侵,导致"土木堡之变"。
除此之外,明代蒙古人强行进贡还有一场"庚戌之变"。那是嘉靖年间,蒙古俺答汗多次给朝廷写求贡书,请求进贡,原因说得很坦白——我们生活在草原地区,天然缺乏衣料等生活用品。朝廷不许我们进贡来换取生活物质,各关口又不许贸易,导致我们无法生活下去,只好入关来抢。他甚至承诺说:“如果你让我们进贡,以后就不打你们。”
然而,嘉靖皇帝说什么也没有同意他们进贡。结果,俺答汗率军攻到北京附近,大肆焚掠骚扰,并宣称:"你要让我来进贡,我就退兵,要不然,一年来打你一次!”最后,真的一直到明朝保证允许他们前来进贡才退兵。
真没想到啊,朝贡居然是一个香饽饽,大家打破了头要来。原先我还以为这是一件卑躬屈膝的事呢,真是彻底颠覆了我对朝贡的认知呀。而对于中国来说呢,朝贡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就为了一个面子,何必呢?死要面子活受罪,一点不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