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熹与王阳明-726

朱熹与王阳明-726

作者: 溪子百家 | 来源:发表于2022-05-17 21:29 被阅读0次

新的儒家认为四书是非常重要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朱熹写过《四书集注》,认为这是他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著作,据说他是在临去世前还在写这本书的。朱熹的这几本书有多么重要呢?就是到宋朝之后一直到明清两朝都沿袭考四书,而且不能离开朱熹的这个集注。一直到1905年清朝政府废了科举办了学校,才废除了这一套做法。所以朱熹影响中国也是时间相当的长。

朱熹把程颐所说的理的这件事发挥到了极致,他说在具体事物存在之前,这些事物的理便已存在。朱熹在答刘述文书中说,“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成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其物也。”比如说有人未曾发明舟车之前,舟车的理已经存在。所谓发明舟车,无非是人发现了舟车之理,于是按照它去制成舟车而已。

在宇宙为生成之前,一切理便都已经存在了。就是爱因斯坦不是碰巧发明了相对论,而是被他发现了相对论。牛顿不是发明了地心引力的这个公式,而是被他发现了地心引力的公式。所以朱熹这个话说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所以朱熹特别强调格物,他认为一定要在每一个事物当中去寻找到这个事物的天理。所以他说存天理,去人欲。这个存天理,去人欲,在我们后来很多人听来觉得非常的反动,似乎特别的没有人性,其实不是。就是把你内心的这个私欲逐渐地减少,他把这个私欲称作是人欲。存天理就是你要去依循天理做事,你要去寻找万事万物当中的这个天理。

所以朱熹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理、气、性、心、用尽和格物。朱熹是倡导柏拉图式的自我约束的,他认为格物致知是最重要的做学问之道。你需要理解每一个事物当中,在宇宙未发生之前的理,寻着理去做事就不会错了。

接下来一派就是宇宙心学,宇宙心学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陆九渊和王守仁。陆九渊有几句话对王阳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这话很像是一个顿悟了的人说的。朱熹认为现实包含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而在陆九渊看来,现实只包含心的世界。陆九渊所讲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影响到的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王阳明。

我们在《王阳明大传》和《王阳明哲学》当中都仔细地分析过王阳明这个人。王阳明所做出的最大的贡献致良知,明明德。什么叫致?致是一贯的意思。致良知就是当你的心能够时时刻刻地处在当下,你的心中有那么一点良知。也就是那点明德在的时候,你做任何事都遵从着这个明德去做,就无往不利。所以王阳明做事非常的潇洒愉快。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他比朱熹的那个格物去求理的方法似乎更有操作性。所以王阳明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王阳明对于朱熹是公然的反对,你看他说这段话,他说“心即是理也”。那时候人都流行说理,就大家都说朱熹的那个理说的很多。他说“心即是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就是他和朱熹是直接唱对台戏的。

朱熹认为说不管你有没有这个心,不管你有没有做这件事,甚至不管这个东西存不存在,这个理都是天然存在的。而王阳明认为说,如果你没有这颗心,如果你的心根本就不理解这件事情,你没法做到知行合一,那根本就不存在那个所谓的理在这。所以这就是新学和理学的一个根本的分歧。

中国哲学发展到这个时候,就是理学家和新学家的这个昌盛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从此以后,明朝结束,到了清朝,基本上没有特别多的这个哲学家的出现。在哲学的这个研究方向上,也没有更多的学派更新。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清朝的时候,西方的思想开始不断地传入。这时候像严复他就引入了特别多的像《天演论》,像《国富论》这样的书,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的思想。

而且在民国的时候,还有两位大哲学家来中国访问,一个是杜威,一个是罗素。那个时候这两个大教授来中国访问是一件盛事,就是很多老百姓都会关注这样的事情。那现在我觉得可能全世界的人都不太关注一个哲学家去哪吧?所以那段时间还是相当的有追求的。

所以中国哲学简单地这么看下来,我们讲的真的是相当的粗浅,我相信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可以基本理清一个脉络。诸子百家结束之后,秦朝严苛的统治导致了汉朝的出现,汉朝放松之后,儒家和道家逐渐地上扬,因为法家把人们搞得太严苛。接下来到了南北朝,两晋南北朝,整个战乱的时期,人们倾向于玄学和清谈,倾向于过得更加的自在。这个自在快乐的心情,不能够不面对现实的生活。然后它结合了佛教和禅宗,这都是帮助我们快乐的哲学。这些快乐的哲学能不能拿来侍父、侍君呢?于是就出现了我们说的儒学的兴起。所以新儒学的兴起又分成两派,一直从程颢出来的,我们说叫作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学学派。一直从程颐出来的到朱熹的理学的学派。所以中国哲学基本上简单点讲,就是这么一个大体的脉络。

相关文章

  • 朱熹与王阳明-726

    新的儒家认为四书是非常重要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朱熹写过《四书集注》,认为这是他这一生...

  • 朱熹与王阳明,谁的儒学成就更高?

    朱熹与王阳明,谁的儒学成就更高? 1.两人基本情况 进士及第,朱熹19岁,王阳明27岁。也许有人要纠结王阳明进士...

  • 王阳明与朱熹

    王阳明是遇到问题想着解决问题。 朱熹是没有问题,去找寻问题。俗称没事找事。 王阳明注重良知,良知可以指引我们前进。...

  • 朱熹与王阳明的分歧

    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是穷究万事万物以便获得终极的知识 王阳明认为端正和自身有关的事物,以便实现良知 唤醒良知。 要是...

  • 365.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他与朱熹、陆九渊有区别之处,朱熹:“是通过经书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陆九渊:“是通过静...

  • 阳明心学名句欣赏,不用忍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心学”认为,对外界事物...

  • 不亏是学习大师,朱熹这24个字的读书方法提高你的学习能力!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明朝的王阳明我们都比较熟悉,要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

  • 青少年——王阳明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公元1472~1528)是儒家四圣之一(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他是“心学”创始人,是古...

  • 阳明心学会阻碍科学发展吗?

    侄儿问:王阳明主张,真理要在内心求,反对朱熹事事物物求真理之说。王阳明没有研究过自然科学,而朱熹使用各种仪器探索宇...

  • 朱与王的格物致知

    朱熹与王阳明都提倡格物致知,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在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里看到一个两者看到烤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熹与王阳明-7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to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