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惯用批评和指责纠正别人,即便明知无效,还会一以贯之。
爱人最近不大表达爱,昨天送女儿去上幼儿园的路上,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点,便说:“你也不主动跟我们说爱你。”
坐在后排的女儿听了,也站起来冲着开车的爸爸说:“对啊,爸爸,我不跟你说我爱你,你都不主动跟我说。”
爱人稍微慢下车速,回头说:“我怎么没说,我天天说啊,我觉得我说的挺多的啊。“
女儿下了车,我还想着怎么让他意识到这件事,回到车上,便又说道:“你最近很少主动说,都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早上和下班回到家对凡凡说。“
我边说着,边意识到这样指责他一点效果没有,反而会让他想解释或反驳。可人就是这样,明知没效果,总是想先把话说出去。
果然,他有些情绪不自然,沉闷的说:“我知道了。”到此,实际上我还是不想停住,却明白了更正确的做法是停下。
整个过程我都带着觉知,也都意识到方法的不合适,为什么还会让事情继续下去呢?这就是惯性,过去的熟悉的方式让我们更想走那条“凹槽“(凹槽效应:身体每做出一些行为,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之后每一次重复同样的动作,都会让痕迹变深,久了就根深蒂固了)。
打破这种效应的方法,是另辟蹊径,建立新的凹槽,然后让它的痕迹变深。
当时,我是意识到了更恰当的方法是:我们主动跟他表达爱,这样直接的结果就是,他学会如何更真诚,更多的回馈我们。
如果你不先关心对方的话,凭什么要对方先关心你呢?
行不教之言,不只对孩子,对任何你想要改变的人,都是有效的。我们经常说不要试图改变别人,而实际上这种“改变“是可以做到的,只需要将想要改变的行为先放在自己身上便可。
02
只想令人佩服引起其关心,绝对无法交到许多真正的朋友。
你在交朋友的时候,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只想令人佩服引起其关心,绝对无法交到许多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能以哪种做法获得。当我看到这句话,突然意识到自己很多时候交友的真实原因竟然是为了让人信服。
比如昨天批卷的时候遇到过去的一位同事,她很惊讶看到我出现,作为曾经的信息老师,我是不该出现在那里的。我骄傲的说:我现在改行了,教政治了。我明确的觉知到,这件事让我自豪。
果然,她带着佩服的表情,啧啧的说:“你太厉害了,太佩服你了,教过语文、计算机,数学,现在又教政治。“
我感觉自己心在荡漾,马上补充道:“我研究生时还教过大学英语。“
我满足的听到她的赞美之词,自我效能不断提升,心下对自己的丰功伟绩不断加以认定。
下午休息的时候,看了会《人性的弱点》,突然间便看到了这句话,一下子醍醐灌顶:我只想令人佩服而已。
也许不是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出于这个目的,但有一部分,或者说很多时候,我们跟人交谈,更多的是想要让对方感觉到我说的更权威,更正确,更需要被赞同。
但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那我们到底有没有看见真正的人际关系呢?答案是否定的。
《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中提到过,我们很少有真正的关系,大脑中都存在各种不同的幻觉,那些幻觉一直停留在过去,并不是当前的这个人。
当然,你现在就可以试一下,看看身边的人(如果有的话),你平时跟她交流的时候,看到真正的她了吗?还是一堆过去对她印象组合而成的幻觉影像。
眼前的她到底什么样子,眼睛、眉毛、嘴巴……你真的注意到了吗?她的思想真的像你想的那样吗?还是你依据对她过去的了解进行的猜测呢?
人都是在变化中,眼前的人已经不是你曾经了解的人了,所以看到眼前才是看到真相。
《人性的弱点》中对人际关系的诠释,让我有了更多的觉察,第二次读这本书,明朗了很多,书确实需要反复读,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复习,一遍遍提醒自己那些貌似已经知晓的道理,实则并未真正体悟的知识。
要想令其变成真正的智慧,需要多践行,也需要每日通过阅读复读,这些提醒终有一种会变成一种顿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