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建筑也可以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的宗教建筑充满神的气息,所以西方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多是神庙或教堂,比如古埃及神庙、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古罗马万神庙。中世纪之后,基督教兴起,西方更是一个神权的天下。教皇的权力大于国王,教皇施权于灵魂,国王施权于泥土。著名的教堂如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德国乌尔姆教堂、意大利米兰教堂。
这些哥特式建筑充满向上的动势,塔群又尖又高,柱子瘦骨嶙峋、笔直向上,尖拱、飞拱、尖券等,仿佛随时都可能让这些巨大的建筑冲天而起,冲到天国上帝的脚下。中国则是君权至高无上,宗教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准宗教建筑中的坛庙鲜明地反映中国人特别注重人事,而非鬼神之事。
儒学的清醒理性,对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有着深刻影响。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在对宗教容忍和利用的同时,莫不都采取限制的政策。佛的因果、道的无为都可以为统治者使用,甚至皇帝也参加一些相关活动,以示恩宠。但当宗教在经济上和皇权争夺民力,皇帝就坚决限制,甚至灭佛。
中国和欧洲都承认君权神授,欧洲君主的权力须由教会授予,中国的君权无须受教权节制。中国的宗教建筑在京城没能超过宫殿,在地方没有超过官府和衙署,始终没能成为建筑的中心。中国没有宗教狂热,而只是“再现”彼岸世界那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佛国并非超然物外,而是一切普通善行的必然表达。
“坛”是祭祀自然神的地方,是露天的高台,如天坛、地坛。天坛在北京南城,始建于1429年。由祭天的圆坛圜丘和祈祷丰收的祈年殿组成。南面方角,北面圆角,象征天圆地方。覆盖大片的青松翠柏,造成肃穆崇高的气氛。轴线从内墙中线向东偏移约200米,加长了从西门进来的距离。圜丘三层石砌,晶莹洁白,衬托出天的空灵。围墙只有1米多高,对比出石坛的高大,也不至于遮挡立于坛上的人四望的视线。长达400米,宽达30米的丹陛桥和祈年殿院落,也高出周围的地面,同样也有与天接近的效果。祈年殿下有三层白石圆台,上覆三檐青色琉璃瓦攒尖屋顶,与天空色调相近,似已融入蓝天。皇穹宇的封闭与圜丘开阔对比,皇乾殿与祈年殿首尾呼应。
中国的园林是自然式的,西方的园林是几何式。西方园林的整个布局规则的。道路是笔直的,河流是直的,水池是方的圆的或八角形的。里面的花卉都修剪成一定的几何图案,植物也像雕刻一样。树是圆锥形、圆柱形或球体形,也有修剪成动物的形状。总之,看过去非常整齐。强迫自然,服从均称,人工化气息强烈。法国维康府邸花园、德国海伦豪森地毯式花园、法国维来得利花园是典型代表。
中国的园林虽由人工建成,但追求浑然天成,还原自然的本来面貌。假山是怪石嶙峋,水道河道绝不笔直,水是曲折的、流动的。路是曲折高低的。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园林中峰、峦、涧、谷和谐分布,小路弯弯曲曲,含蓄而不张扬。从不用那种一眼就看得出来的规则和配置来强加到园林设计中。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优秀代表。颐和园建成于1750年,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破坏,又两次重修,完好保存至今。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可分宫殿区、前山前湖区、西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四大景区。入门即宫殿区,臣属可以就近觐见。绕过主殿,通过曲折小道,进入前山前湖区,视野辽阔。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近处岸边的一排乔木,又起了“透景”的作用,增加的层次。
在佛香阁的地方,原来是一座尖尖的高塔,后来拆改成楼阁。佛香阁弥补了山形的不足,加强了与玉泉山塔的对比,体量很大,是全园的构图中心。由佛香阁南望,龙王庙岛是东扩湖面时特意留出的,是佛香阁的“对景”。整个前山前湖区性格开朗宏阔,真山真水,大笔触,大场面,大境界,风格浓丽富贵。西湖区在昆明湖西面,有两处水面,各有一岛,性格疏淡粗放,富有野趣。后山后湖区河道弯曲,夹岸幽谷浓荫,性格幽曲窈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