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诗人李白的网红之路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侠客行》摘句
流量为王的时代,粉丝经济成为企业竞相考虑的模式,媒体公司如何打造IP成为每天必研究的课题。
如今的时代,网红IP大行其道,但凡有点才艺的,都想在这上面分得一杯羹。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想在成千上万的个体中脱颖而出,光靠才艺不行,你还要精通自媒体时代如何凭借自身实力,利用有效资源精准定位通过媒体传播放大自身优势打造品牌口碑,然后抓住机会一炮而红......
我认为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走红经历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一如说起流行音乐就想到迈克尔杰克逊一样,一说起诗歌,就会想到李白。他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七绝更是被称为达到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也不得不说李白诞生的背景,诗歌自先秦时期经历了极其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到唐朝时才大放异彩,唐玄宗鼓励文艺创作,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化名人,诗歌也随着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因此奠定了唐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标志。
一个搞创作的人,遇到了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这就是李白创作的背景,这样的背景推动下,使他成为诗歌史上的吃蟹人。
下面说说在没有团队公关,全凭自己单枪匹马勇闯文艺圈的李白是如何成功上位的。
自我包装
李白出世,称自己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就是李唐皇室血脉,李白前半生都在为仕途奔波。
但是这一点史书却无从考究,这个和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顶着李唐皇孙的光环这也为他之后的成名打下了基础。
精准定位
刚才讲到了唐朝是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才学之士皆行隐士之风,潜心饱学只待一朝成名。也就是说诗歌市场已是一片红海,人人都想凭诗文歌赋走上仕途。
李白5岁发蒙读书,9岁作《古风》“龙虎啖相食,兵戈逮狂秦”,那时尚未定位,风格还稍显清新情感表达内敛但已有不羁之象,15岁时“观奇书,好剑术,好神仙”,那时年少作《明堂赋》已有恢弘壮丽之风,李白从小受父亲教诲,非常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常常觉得一腔热血无处抒发,他觉得是时候给自己定一个风格了,定个什么风格好呢?他对唐朝历来的同行作了一番分析。
初唐大杰骆宾王的诗多写风、月、雨、露,之后作的边塞诗“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倒是有见闻闻切之感,但始终觉得少了那么点悲悯豪情;
前辈贺知章,诗以“清谈”为主,略显小家子气;
然后他又分析了孟浩然,王昌龄,王维,他发现他们的诗虽也有豪迈不羁,偶见清丽悠然但时值盛唐,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真正属于大唐的瑰丽雄奇之作。
李白仰天长啸,属于我的时代来了。于是放飞自我辉笔写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在今天被提及的频率仍然很高,今天的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也作了及其简要的概括:我要上天!
之后李白的诗大多行雄奇飘逸之风,善用夸张比喻、想象等手法使诗句尽显豪迈奔放,赋予瑰丽绚烂之色彩,意境之奇妙无人能及。
广结名流
立下志向之后的李白,并没有停留在在家写写诗的状态,而是四处游历,广结名流。
因为他知道凭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将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并且被名流认可的前提是自己要有作品,于是他一边旅游一边作诗。
由于早年习剑术的经历,他游走四方必配一腰剑,看起来更有仙风道骨之气,为了让自己更加特色鲜明,令人过目不忘,他作诗必配酒,诗作罢,逢人便问,我有故事也有酒,你来吗?
李白醉酒
18岁到28岁。10年间,他从四川江油到重庆,再到浙江,江苏,湖北,河南等地,期间分别结识了王昌龄,孟浩然,崔宗之等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与李白交流切磋之后皆对李白青睐有加,于是口口相传,李白的才华和酒渐渐在上流人士中传延开来。
李白仗剑
名人互推
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已过不惑之年,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的名义遣出长安,他沿黄河东下,来到洛阳。而杜甫他自二十岁便“辞亲远游”,此时正漫游到洛阳,于是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大诗人在此相遇。杜甫对李白崇拜已久,而李白也对杜甫一见如故,相逢恨晚,一阵电光火石下差一点就要结拜...
李杜
于是二人对赋诗文,畅谈古今,共抒抱负...又更觉志趣相投,对当下时代的不满,怀才不遇的悲愤...
酒过三巡之后,李白说:贤弟,仕途官路实在难走,要想我们的诗千古流传,最好的方法就是互推!杜甫点头称道,两人一拍即合。
互推,即是二人各自拥有自己的知名度,彼此通过写诗的方式把对方介绍到自己的圈子,双方受益。
于是李白接连写下《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等诗记录与杜甫的相遇离别,以及“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等思念之句。
而杜甫丝毫不掩饰与李白的知遇之情,写下几十首关于李白的诗,首首情真意切。
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表达对李赞誉的千古名句,也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感慨其怀才不遇,更有直抒胸意表达感情的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如此一来,二人经世之才,手足情深的佳话迅速在全国流传开来,一时之间红遍全国,世人合称二人为 “李杜”。
主动出击
李白后半生由于时局动荡虽一直颠沛流离,但是早年间,他也和当时的年轻人一样,满腹家国情怀,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于是他无数次主动出击,毛遂自荐。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在《大猎赋》中刻意表达本朝远胜汉朝的观点,又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但是这一次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召见。
第二年,李白又进长安结识了韦蔚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诗。
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彼时李白还特地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贺知章,他便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潇洒出尘的风采瞬间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并盛赞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唐玄宗终于看到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贺知章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成功开启仕途生涯。
正如前文所说,李白的后半生可谓颠沛流离,在宫里不久,李白盛宠引妒,遭到奸人挑拨,后来唐玄宗渐渐疏之。
但是李白的诗歌却流传千古,他为中国诗歌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疑他是成功的,对于今天想要成功却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年轻人,不妨可以从李白不断攀爬的人生轨迹中借鉴一二。
最后借用杜甫曾经规劝李白时所作诗文,送给你: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