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朋友看到这个题目已经猜到了本文的内容,没办法,谁让大诗人就是大诗人呢——李白的呐喊。
世人多以诗仙李白这首在谢朓楼上放声高唱的诗歌为具有很大消极因素的诗歌。笔者不然,笔者认为,全篇皆为愤然而带悲悯的呐喊。每读此诗,我都会抬头望去,在白色的云间追寻那不朽的灵魂。
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开头就是一大句“弃我去者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多烦忧”!乍一读来给人当头一棒,又如黄河之水瞬间冲进了胸膛,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再读来难免有些对昨日今朝的不满,但又感觉意犹未尽。细细品来,恍然大悟,既然弃我去者已随逝者而去,再也留不住,那还留它作甚,而乱我心者不也要变为昨日弃我而去,那昨日的又何尝不是乱我心者!如此一来,那还有什么忧愁,躲不过时间的就让它随时间消失吧。人世间有谁可无烦恼,我也是这样,但每想起此句,便豁然开朗起来。
李白立于谢朓楼上,品着美酒,微风吹散淡淡醉意,随口就又是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若没有先前感情的酝酿如何爆发出这样的一句呢?你看那送走秋雁的长风如何没有送走李白心头的愁意,他自己是这么说的,“对此可以酣高楼”。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李白这种豁然的感觉。但我们不必请万里长风来送那南去的秋雁,我们可以小酌一杯,那不也挺好的。
再看李白,满面的红光,嘴角略带笑意,刚要跌倒就又是一口。心里想着,“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一种高度的自信。李白的诗文是好,也有许多当时人表示认可的态度。但说他的文章是和朝廷里的文章,建安风骨,谢朓的文章相媲美的,估计没人敢这样张扬。
可问题来了,李白为什么要说自己这文章能和朝廷里的文章相媲美呢?这里表面来看是对怀才不遇的悲叹,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朝廷权贵的藐视。李白张开双臂,大口疾呼,我的文章就是好,不在朝廷又如何,那是你的损失!当然说这话有些狠了,其实李白藐视也是藐视的那些权贵,那些吃人饭不办人事的家伙!这一句如此夸奖自己不得不说,自信后面还蕴藏着巨大的希望,他相信有朝一日还会回到朝廷的。
而这又无不蕴藏着他对民间的关怀。我觉得每一个对文字有感情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自信都应该有这样的希望与抱负。中国的文化人最有责任去完成历史给他们带来的任务。
难道君不见此时中国文学立于刀口,时时有葬身火海的危险;难道君不见此时中国人民内心需要一片新的土壤。但凡我们能做就不应该考虑做不做得到!
此时的李白已经是踌躇满志,那就是一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何等的气魄!这可不是简单的浪漫主义,这是有一颗伟大心灵做支撑的,你看他下一句是这么说的,“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怎么就一下子忧愁起来了?这其中缘由,难道不是上青天后俯视人间所见一片狼藉引起来的吗?他看到了唐王朝的未来,他怎么会看不到呢?他是没有经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局面,可是那唐玄宗,那杨贵妃,难道会为他带来希望吗?他是诗仙啊!
也许正是看透了一切,他才说出了最后一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并不是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失意了,只是现实太残酷了,可是怎么能说,弄扁舟就是真的归隐呢?这分明就是一句气话,换句话说,这是全诗最有力量的呐喊。如此的看清现实何尝不是一种勇气,一种对当时的唐王朝最大的讽刺!
我觉得,我们就应该吸取诗仙这种乐观,这种担当,这种勇气。我相信,这个普遍缺少一些美好品质的社会需要的永远不是“谁”,而是我们。
谢朓楼上的呐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