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为什么难以得到开端。他说:“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是因为宇宙初创之时,就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它广袤无边,充斥着威胁人类生存的空洞与寒漠,它更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对幸福的这种认识被后来的生物学家展开,指向动物与人类的身体机制。他们说:大马哈鱼溯江而上,产卵后便死去;自然选择筛选出的这种机制为了繁衍连母体的生命都要牺牲,快乐在其中怎么能算得上重要的追求呢?他们又说:人类性交为何这么短促?完成配种就够了,沉溺其中极可能成为天敌的点心。
>> 事实上,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而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
>>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感想:在宇宙初创之上,并没有让人类去追求幸福,因为追求幸福是很难的事情,存活就已经很难了,如果沉溺于幸福可能会失去生命。
而如今存活已经不成问题,人类开始追求幸福,而幸福却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很多人曲解了幸福的定义。我很赞同作者的看法:幸福感这种感受很难作为目标,而是全身心投入一个事物之后的附带现象。
>> 作为心理学家,生物学与社会学是他的第二只、第三只眼睛。
感想:我相信不同的行业学科都是互相关联的,社会也是由不同行业组成的,互相协作才能让国家正常的运行。所以我很赞同这句话。当我身处一个领域时,去了解其他领域可以说是一种如虎添翼的作用。嗯,所以当在一个行业觉得有瓶颈的时候,去了解了解其他行业或许可以豁然开朗。
>>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神经系统过于发达。感知和摄取更多的信息,无疑有利于人类生存。对外部情况不感知,当然更危险,但感知更多往往也更苦恼。常言说:无知无畏。反之,多知多畏,多知多忧。于是焦虑增长。刚巧一切平安的时候呢?神经系统过于发达的人类偏偏又会感到枯燥无聊。进化为什么导致人类这种极难伺候的身心配置?刚才说过了,自然选择出的生理机制只是服务于人类生存繁衍,没有增加幸福快乐的考虑。
人类成员中最不堪大量信息闯入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米哈里说:“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接收所有资讯。
我认为,人类成员们看似不同的性格其实是连续谱,而不是割裂为正常人与病人两大类别。病态常常以其凸显的特征,帮助我们认识常态。多数人未因信息过多而致残,但未尝不是信息过多的困扰者。
感想:看完第一段的时候我在想,难道人知道的越少忧愁就越少?但是作者也说了,平安无事的时候人类又觉得无聊,所以人的求知探索欲是一直存在的,只要有新的问题出现就要去解决,那么就会有新的知识出现。而用知道的多少去衡量忧愁我觉得不妥。
显然接下去作者也觉得不妥,告诉我们,真正带来忧愁的是处理知识的能力,能够处理的人并且相信能够处理的显然会比不相信自己可以处理的人要少一些忧愁。这里既有能力的占比也有心态的占比。有些成长型心态的感觉了吧,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一定比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解决的人要开心一些。
第三段,正常人,病人?嗯这里确实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两个概念,前几天一位朋友因为解除了被框住的概念而摆脱了三年的头疼。我们常常给人贴标签,或者把自己归为一个类别里面,这多少有点片面了。因为人是全面的,不可能只有一种特征。除非是归为亚洲人,中国人这样的类别。
为什么不要把自己归为一种类别里去,比如我朋友他曾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会把所以关于现实主义的东西完全排除出去觉得不符合现实主义者的身份。这显然让他痛苦,因为追求理想的过程不可能不去面对现实。就像人的性格最终凸显出病态而导致被人成为病人这个过程一样,不是一下就从正常人变成了病人,一定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产生了病症,他们之间是关联的不是割裂的。
所以解决问题让我们达到目标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执着于一个圈子,或许那个圈子就拘束了自己的思想。我是怎样的人就只能做怎样的事,人是多元的也是会改变的,只要是正确的事情不妨多去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