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述而篇通识(二)

述而篇通识(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7-21 08:51 被阅读0次

    (二)梦见周公(即“宪章文武”),继承周文化(5-11)

    从第五章开始,讲孔子思想重在“周道”。前面讲孔子“祖述尧舜”,这里讲孔子“宪章文武”。第五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子晚年的感叹,体现了孔子对周公的敬仰程度,也可以理解成周公对孔子儒学所产生的影响。周公代表了文王、武王,“文武之道”集中表现在周公身上。孔子梦见周公,实际上是说他志在复兴周礼。本章,沿着“信而好古”,说孔子钟情于周公的“礼乐文化”。也对应了《中庸》所说的“宪章文武”。

    第六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既是孔子自述为学之方,又为弟子开启智慧法门,也是本章的核心。志于什么道呢?当然是志于周道,志于尧舜之道。金文中的“道”就像一位头发长长的人走在路上,代表追求和方向。为什么要头发长长的?或许表示年龄大,了解社会与人生,知道了如何选择。“游于艺”章的“艺”就是六艺,六艺就是六经。小学学小艺,小艺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戴礼记》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到了十五岁,“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这里的“大艺”就是六经,“游于艺”就是学习六经。

    为什么要到十五岁以才会志于道?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束脩,有很多解释,我觉得解释为“束发修饰”,更合适。古时候,人到十五岁就要把头发梳起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学大艺。这两章非常密切。只有游于艺,才能志于道。志于道,才梦周公,这就是孔子的学习方向,所以后来有“周孔之道”的说法。

    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当然,其所教者,是那些能主动学习、能“举一隅以三隅反”的人。“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来自于孔子。孔子教学法尤其注重“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第九章、[endif]第十章,又是对孔子形象的白描。“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表现的是孔子的同情心,显现的是孔子的内在修养。礼关乎情,出于同情,而不饱食,正是仁心的体现,反映了孔子的“仁礼合一”。“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一生酷爱音乐,即便是处于极端困厄的陈蔡之间,仍弦歌不止。可是,当吊丧之日,则不再弦歌,这乃是夫子仁心的体现。

    第十一章“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一章,通过孔子和颜回的对话,表达的主题是人要有敬畏之心,要学会思考。当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是一种主观上的努力,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与《中庸》中的“凡事欲则立,不预则废”相通的,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是这个道理。这一章的意思是强调,做事前务必要做好周密的谋划,如果“临事不惧”“居简而行简”,所做的事情肯定成功不了,所以平时要秉持一种敬畏的心态和慎重的态度。

    (三)品悟生命,精神境界与格局的高格(12-24)

    富而可求也”一章,从孔子对待进退出处之中,见其心志。既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又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关键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提示我们要依道行事。

    “子之所慎:齐,战,疾”。是孔子对于斋戒、战争、疾病三件事持谨慎态度,这是孔子人道主义的体现。《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齐”和“战”,是国之大事,而“疾”则是人生大事。子之所谨慎对待的:前者是心系家国天下,后者是心系人生。这里的“疾”,孔子把它与祭祀、兵战并言,说明应该是一个层次的问题。那么,这个“疾”,或者就是疾疫、传染病之类。人有了较高的精神境界,就会关心民众,关心民生。这就是格局。君子最重视、最关心的两件事:是国之大事和是人之大事,而普通人可能只关心自己的生老病死,这也是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第十三章“子在齐闻韶”章,从另一个方面展现孔子“游于艺”的精神。音乐对于培养人的情商、气质至关重要,乐与德也不可分割,这就是为什么儒家格外重视“乐教”的原因。本章所展现的是艺术心情与道德心情的交流合一,乃是圣人境界的高妙之处。“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不仅指《韶》乐的音乐美,孔子所乐更多的是《韶》乐背后尽善尽美的先王之道。

    《韶》乐,是大舜之乐。在孔子心目中,大舜是圣人,舜之治是政治样板,是政治典范。说了大舜,接着说伯夷叔齐,这都是孔子心目中的偶像。

    第十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是从仁的角度来谈境界、格局,这是本章的关键,虽然是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夫子的自述呢?本章还要与第二十九章“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以及《颜渊篇》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放在一起思考理解。所以,接着就说孔子自己: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是从乐的角度来谈境界、格局,谈人生,谈孔子的独立人格与“舍之则藏”的操守。钱穆先生说“本章风情高邈,可当一首散文诗读。学者惟当心领神会,不烦多生理解”。本章可与孔子赞誉颜回:“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参读,这种“孔颜之乐”讲的是心灵的深处,已经超脱了外在的得失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述而篇通识(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cf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