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4764/a450589abf8b9ed1.jpg)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记得语文课本上有。在本书是第一篇,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里文选第一也是它。它在《左传》的地位几乎赶上了《蒹葭》之于《诗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顾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老妈偏心小儿子,这在古今都是极常见。恐怕郑庄公就算是正着生出来,也难逃被“恶之”的命运。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祭仲旁敲侧击,公子吕正面硬扛。一个好汉三个帮,明君也需良臣佐。不管庄公品行能力如何,有这两人在,可保郑国一时无虞。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俗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原出自《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有人说老子留下五千言后骑着牛走了,那就是春秋时期。又有人说《老子》成书于战国时代。
所以到底是庄公先做的事,还是老子先说的话,搞不清了。而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之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准备工作做得这么充分,又有老妈当内应,共叔段还是这么不经打。没用的家伙,活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颍考叔这招,对于想要博取孝名的人来说,百试不爽,而且不费力。记得二十四孝里面就有“拾葚异器”,何止是异曲同工。按时间顺序推算,颍考叔算得上这一门的宗师。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还有谁能说读书无用?本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已是死局,被书生轻轻松松就化解。所以,读书好啊。
读完这篇,感觉颍考叔才是男一号。连结语也是赞他的。
郑庄公倒是有点冤。读了几个版本,无论在哪个点评解析,都说本文展示了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还有不讲兄弟情谊。却很少提及老妈和共叔段不好的。
我不明白了。要知道共叔段造反可不是庄公逼的,如果这也算在庄公头上,说他没引导好或者故意陷害,真就有些道德绑架。
毕竟郑庄公不是神一般的舜,在爹妈和弟弟围追堵截下能毫发不损。他要没点算计,早就一命呜呼。
评语都白纸黑字在那里印着。说到底,还是市井小民的思想高度赶不上专家们。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4764/bb5699f73f0b1f1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