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刿论战》,也上过语文课本。据说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战斗。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现在拿来用,估计也错不到哪去。
能直接请见而且能见着庄公的,起码是低级别的官吏,或者是隐居乡野的名士吧。
好些书上说曹刿是平民百姓。一般的百姓,以当时的教育普及,不具备这么高的觉悟和能力。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段对话的描写很经典。
行文简洁,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同时也做到了表达准确到位。
通过“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和“小大之狱”的对比,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本,真心为人民服务。这和军民鱼水情的指导思想相一致。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假如描写属实,先为庄公点个赞。能识人用人,并能以身家性命托付。
疑惑也在。齐强鲁弱是事实。这次战斗并不是奇袭也没用诡计,双方拉开架势正面冲击,齐师败得太蹊跷。
虽然下文接着做了解释: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的这个理论有一定道理,又并不十分靠谱。“三而竭”并不是对谁都适用,那时候的齐国属于鼎盛期,能征善战,经验丰富,没那么容易吃瘪。
再举个例子,三国时玄德公在战马超的时候,耍心眼也用了这招,等马儿骂累了,三弟才冲出城去打架。结果呢,一天一夜还是不分胜负。
更大的疑惑在于曹刿和这场战斗本身。
按书中注释:曹刿,鲁国人,一名曹沫。
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的批注:
刿音桂,《史记·刺客列传》:“曹沫,鲁人也。”沫、刿音近。关于曹沫事,古代传说不一。
翻开《史记》: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恒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恒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一个是身份不高的军事家。
一个是以勇力获得宠幸,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然后又耍赖的勇夫。
看时间应该都发生在庄公十年左右。可无论如何,我也没法把他们联系成同一个人。
左传啊,史记啊,我该信谁呢?
还有,这样有疑问的文章,是否适合搬上语文课本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