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和一个人沟通就那么难?甚至感觉,根本就不在一个世界,误会丛生?当我们听到一句话、看到一件事,到做出反应,可能只有一刹那的时间,但是我们的心里已经经历了万万千。在我们接收到信息后,经过体内各种复杂的加工,根据我们的习惯、经验、理解给予对方回馈,而回馈的内容,很有可能早已不是对方想要的,甚至不是他所说的样子,更难以是他期待的回应。
互动的成分
萨提亚将分析人们在听到或看到什么后,到做出及时反映之间发生的内在过程,称为互动成分技术。互动成分技术可以视为近距离审视我们内部沟通过程的技术,是萨提亚的改变工具之一。
互动成分技术主要探讨两个影响我们互动模式的因素:
1、我们在加工信息时所使用的经验和规条。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如何应对世界,如何应对他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我们期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那时候我们发展出了很多对世界的看法,认为人就应该怎样,世界就应该怎样,这些就是我们的经验和规条。
2、我们容易对发生的事情产生怎样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我们的防御手段。
当我们接收到信息,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习惯感觉良好还是很差,是习惯先否定还是肯定,是习惯先逃离还是回应,这都是我们的应对风格。
阻碍一致性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过去经历中的经验在控制着我们,使用互动成分技术则是为了让我们回到当下。如果我们了解了自己所遵循的内部加工过程,看到是哪些经验和规条对互动产生了什么样影响,意识到我们的应对风格,我们就可以做出决定改变那些过程,改变应对风格。
互动的过程
每一个互动,从信息传递者A发出信息,到接收者B作出回应,共经历了6个内部过程(互动成分),这六个过程说起来复杂,但实际上是瞬间就完成的,分别是:
1、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对于你看到的和听到的,你赋予了哪些意义?
3、对于你赋予的意义你有何感受?
4、对于这些感受,你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5、哪些防御机制被触动?
防御机制:与求生存应对姿态很相似,互动中常有投射(指责)、否认(讨好)、忽视(超理智)、扭曲(打岔)。
6、在给评价时,你有哪些规条?
举个例子:一个男人出差回家后,从门外听到妻子房间里有打呼噜的声音,于是伤心欲绝,给妻子发了条短信“我们离婚吧”,然后就丢掉手机卡远走他乡。三年后,他们再度相遇,妻子问为何。丈夫在阐明了说家里有男人打呼噜后,妻子一笑而过:那是瑞星杀毒的小狮子。
在这个例子中,丈夫经历了怎样的内在过程呢?(1)丈夫听到打呼噜的声音—>(2)男人的呼噜声,妻子有外遇,她背叛了自己—>(3)伤心、挫败—>(4)愤怒—>(5)忽视这样的感受,离婚,一走了之—>(6)缺乏安全感,不被妻子爱是无能的,自己不值得被爱。
然而,事实只是电脑里瑞星杀毒的小狮子的呼噜声,丈夫听到的东西没错,但是他的信息加工完全偏离了实际。
如何改变
对互动中内在过程的分析,给改变指引了方向。我们可以使用互动成分技术,来觉察自己内部加工的过程,在觉察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转化应对过程,将个人生活质量管理得更加满意。在互动中,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开始改变:
呈现问题和过程
当事情发生时,我们要努力把我们内在的互动过程呈现出来,让自己知道发生了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上面的6个问题,并找到答案。当我们把某件事分成几个部分来看时,我们就会注意到自己习惯化的过程,有了觉察,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探索新的含义
当我们看到和听到后,我们对其赋予的意义就一定正确么?这真的很是值得怀疑。我们需要放开思维,敞开自己,去找到其他可能的含义,避免陷入自己意义的樊篱。
打破防御性的习惯
在互动中,我们往往执着于自己认为的“应该这样那样做”,启动自我防御模式,盯住对错、公平与不公。我们需要去识别出自己赋予意义的固有模式和自动化的防御模式,然后做出选择,是否用原来的模式还是换成一致性沟通的模式,把自己的疑惑、感受、想法分享给对方。
探索新的选择
萨提亚相信对一件事至少有3个以上的处理方式,我们要做的是看到能够采用的新的应对方式,并做出选择。
处理过程而不是内容
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过程上,问题和内容本身千变万化,但我们的应对过程总是相似的,当我们习惯审视这个过程的时候,内容的改变就变得自然而然。
在不同水平上进行工作
当我们将内在互动过程的六个成分呈现出来的时候,可以选择从任何一个成分入手进行干预,都可以改变整个互动结果。比如上面呼噜声的例子,如果改变了赋予的意义或者改变自动的防御机制,结果都会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