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有一个疑问,之前一直感觉财政是挺有钱的,但是怎么一下子各地财政告急的新闻层出不穷的冒出来了。
我自己的理解:
1、核酸检测的花费其实比大众预期的多;
2、类似于美股的上涨,土地财政给大家带来了财富幻觉。但是本质上,最优质的土地是一锤子买卖。按照正常的记账原则,这些财政收入按理说,应该是分摊到多少年来分批使用,但是大家都有超前花费的冲动。所以一旦土拍收入难以为继,这种先松后紧的落差感自然特别强烈;
2.5、所以这里我劝一句部分自媒体,吹基建狂魔可以,但是要尊重客观规律。超强的基建水平部分来自于超前的财政收入(70年的土地款一口气用),基建又是容易出政绩和效果的方向所以投入大。但是未来我们的部分地方基建涉及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收入哪里来,第二个是性价比是否合理。所以出现了13个被叫停地铁项目的城市名单也是正常的。——甚至极端一点,如果个别地方以后的财政收入跟不上,那么当地的基建水平是会回到正常的均值水平的,类似于东北的个别林区,也是美国一些财政紧张的老城老区当前景象,小心回旋镖砸回来;
还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欧美有些老城区破败但是他们的人均GDP不低,不一定是他们又懒又蠢。而是正常的老牌富国,财政都是挣一年钱花一年钱的,已经没有那么土拍或者旧城改造可以腾出来空间和一次性收入了;
3、经济增长遵循了简单公式=技术*人口*资本。我们过去在平衡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收入上,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和投入,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财政的转移支付。
这一点是我非常敬佩的,全世界确实没有几个国家真的在努力试图让地区发展更为均衡、人均收入差距减少的。
大家再看一遍上面的公式:经济=技术*人口*资本。当非发达地区的人口天然的向发达地区比如沿海去转移的时候,其实资本项里的财政项,在逆着人口流动向非发达地区转移。
这么说可以理解么,就是发达地区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但是资本项的投入其实被分流了一部分,整个经济增长公式并不一定达到最优解。反过来讲,非发达地区的人口在流出,但是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资本项补偿。——这种资本项补偿在实践中,也有很大的比例投入了基建,有些地区成功吸引了部分人口的回流,但是有些地区并没有。
所以,那些获得了转移支付、但是没有获得人口回流的地区,就容易陷入经济产出效率一直提升不上去的困境。——这也部分导致了个别地区城投债化债化不完的困境,因为募集资金的投入是天然低效的(再看一遍经济产出公式),越借越容易还不上。这个问题不是当地努力就可以马上解决的。
所以,越花钱,反而越缺钱;越喝海水,反而口越渴。——要么是找不到可以吸引的产业链,要么是吸引不到足够多的人回流。
4、国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其实很简单,放手让市场自己决策,自己去定价和匹配,技术、资本、人口这三大经济要素。——但是这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它会快速加大地区差异,加大贫富差距,比如日本东京最后会吸走所有的年轻人,比如美国加州湾区房价会达到一个非常非常离谱的价格区间。
所以我前面说了,即使我是一个市场经济派,我也非常敬佩我们所做的努力,在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上做了很多其他国家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这种公平和效率的对错,天然就是无解的。
5、我能做的,就是帮大家理解,为什么这个现象会出现,而且这里已经没有完美的最优解了(除了技术大爆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