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随笔中就《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我自己提了三个问题,主要是:
- 拆书的具体框架是怎样的,如何结合到我日常阅读的实践中?
-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搭建知识体系?
- 应该如何主动学习
带着这样的一个目标去阅读,收获果然是不一样,一方面对于没有什么相关的信息案例,我就直接跳过去不看了,另一方面阅读的结果比较有成效,能够一步步回答自己的问题。
一、你正处于哪个学习境界?
怎样学习、如何阅读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过去自己总是浅尝则止,对于很多问题不再细究下去,只是心里知道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读书记不住怎么办、越读越慢越读越少怎么办,再比如市面上非常成功的一些书籍怎么讲来讲去都是一些很共识到道理,类似柯维的《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的畅销书其实说来说去都只是那些很常识的道理,比如以终为始不就是我们日常说的目标导向么?比如积极主动这样的常识性的原则,为什么这本书会如此受欢迎成为经典,而且身边也的确有人真正在践行这本书的理论不断成长。
有问题不怕,怕的是有问题没有深究下去,看完《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前面这些问题其实都涉及到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作者把不同学习者分为了三个学习境界:
1. 初级学习者:最原始的学习方式
初级学习者把书本当做权威来膜拜,认为自己阅读了多少书籍、记住了多少内容就是吸收了多少知识,崇尚学习改变命运,不断学习教材内容,但这些知识或许根本没有给生活带来任何改善。
这也是初期的我,担心看的书记不住,总觉得要精读、细读,最好要把整本书都背下来,然后会学着做思维导图、学着把书里面的精华摘抄下来,以为这样才是真正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和学习,并不能给生活带来任何帮助,真正的精度细读并不是慢慢读,阅读学习的效率降低了,会影响整个学习的乐趣。
就我个人而言,曾经最大的问题就是崇拜书籍,认为书籍说的都是对的,而且看书没有目的性,看的书跟自己的实际没有什么关系,还一直觉得是自己看得不够细,把自己的大脑当硬盘,最好还能带上一个搜索引擎,随时搜索到相关的信息。这样最终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崇拜书籍 > 无关收获 > 无法应用 > 怪自己看不够细 > 看得更少更慢 > 生活没有改善 > 读书无用论/书籍看太少论/自己太笨论> 继续崇拜书籍,最终毫无收获不说,整个人的成长观念是丧的。
2.高级学习者:将推理运用于生活
说到高级学习者,首先要提到作者说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五条公理,也叫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
- 自我导向:应该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主动参与的
- 关联经验:基于学习者自我过往经验的
- 强调实践: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学习,用不上的不学,判断学习成果的标准是是否用上了
-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搭建起关联和系统,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
- 内在驱动:基于内在动力,比如加薪升职、比如自我实现,而非考试、考证等等
高级学习者带着自己的目标来阅读学习,不信奉书籍的权威而是把书籍当做一个朋友(意味着只是一个信息来源,平等),只为解决自己的困惑、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从不把大脑当硬盘,从不轻易相信接收到的知识和信息,把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当做自己成长的机会,他们会追问和反思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理解的高级学习者,首先是能够记录和挖掘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这些问题都当做学习提升的机会,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去阅读,然后通过阅读和学习得到一些可能的答案,再通过实践来联系和证明这些答案。比如这几天的快速阅读和输出,我就发现了自己的阅读问题,关键是发现问题还没有放弃,所以就目前而言也算收获到了一个最小的答案,要带着跟自己相关的问题来阅读。
3.学习促进者:积极主动的引导他人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会别人。因此,我很肯定,我比学生们学到的东西更多。教学过程总是充满乐趣,因为你在跟一群聪明人共事,为了共同的利益解决问题。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学习促进者,我理解就是能够引导他人、深刻改变他人的人,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培训师,比如自媒体里面的笔记侠,比如坚持日更的辉哥奇谭,比如史蒂芬·柯维。
回答上面的问题,为什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能够被很多人奉为圭臬,原因就在于柯维先生把最简单的通识演绎成一种可执行、可实践的方法,为很多人解决了「知易行难」的问题。比如说「积极主动」这个理念,如果我要跟我女儿来说这个理念,我可能会说很多很多大道理,强调这个理念的重要性,但是柯维先生是怎么说的,他把这些理念转化成了「我能…」「我宁愿…」,同时也举例说明消极的人用词是「但愿…」「我不得不…」「要是…」。
作者指出,柯维先生的这种演绎方式,其实是对知识的一种拆解,通过这样的拆解让知识点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应用,更容易帮助大家把知识转化为一种实践应用。
学习的最高目的,就是成为这样的学习促进者,这是一种以帮助别人学会为目的的学习,影响他人,成就自己,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其实也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辉哥说,每学到一个知识点就要马上跟他人分享,也是这样的道理,这种分享不是你说完就完了,而是清楚的传达、让对方也学到这个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能够得到提升,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也明白自己不足之处。我想阅读后写下笔记发布在网上,也是一种学习促进,帮助他人更好的学习这本书,在这种输出过程中,我也在整理自己的理解。
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复利系统了。
二、反求诸己,用便签学习法拆书
RIA拆书法RIA拆书七步曲
拆书起步曲是作者整理出来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
- 明确是用于致用类书籍,拆书法只适用于这种类型的书籍
- 要求快速阅读,只针对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进行拆解
- 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Interpretation)
- A1便签:结合自己的经验,描述信息内容
- A2便签:规划未来要如何应用,写下目标、写下行动
- 一个地方贴一张这样的I/A1/A2
- 看完一本书以后,把这些便签整理起来
用我自己的话,完整的重复一遍就是其实就是三个步骤,
- (Rapid Reading)快速阅读
- (Interpretation)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用自己的话
- (Appropriation)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论述信息,然后整理出打算如何应用、希望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其实这段就是我对拆书起步曲的一个复述整理,目前已经能够做到的就是第一步快速阅读,这篇文章其实就是I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然后整篇文章就是在应用,而这种应用我希望未来都可以使用上,先快速阅读,然后整理出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复述信息、结合经验回顾、安排践行。
RIA的标准
I:重述知识的标准(==切勿附会旧知==)
- 诠释,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而不是直接引用原文(以前我都是抄原文,真的有一种盗窃感,但是自己写又写不出来,以后要注意了)
- 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这个需要一定练习和阅读理解功底)
- 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炼(需要协作功底)
- 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这里并不是说自己打算怎么做,是原文希望我们怎么做)
A1:内化知识的标准(==切勿泛泛而谈==)
- 鲜活: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个地方没有经历过怎么办?没有经历过我觉得是不会有感觉的)
- 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要能够清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讲故事的能力)
- 对应:要跟原文或者I的4要素对应,成为贴切的案例
- 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深入理解这个经验,加深对原文信息的认知(这个好重要的,这一部分其实是对过往经验的反思)
A2:应用知识的标准(==切勿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 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
- 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和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是如何,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 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
- 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者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吗?是否显性?
我理解是这样的,内化知识,其实是说发现了一个新的认知,也就是I这边来重述,然后呢我过往有什么不足的地方(A1结合经验内化),然后是未来打算怎么做(A2应用)。
提升学习元能力
把信息当做朋友:信息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我们每天在朋友圈能看到很多信息,比如这两天流行的「那个爱屋及乌,死了」,「内陆县市还有希望吗?」各种信息量爆炸式涌来,我们拿到信息以后,会发现这些信息很多时候都是缺乏上下文的,有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取信,这时候我们要想办法自己找出上线文定义,才能准确确定信息的含义,这八个字有意思的,一一解释如下:
-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情对我重要?作者是如何引出这个信息的
- 因(相因相生):作者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的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吗?
-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效用是什么?
-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 用(使用条件):要使用的话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 边(旁敲边鼓):从前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与当前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整理下来就是,要对拿到的信息进行总结思考,可以从上面8个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尽可能总结出自己的理解I便签,最后才会有A便签的可能性。其实很多时候,问了第一个问题,就可以关闭页面放弃了,因为并没有那么多信息对自己有那么重要。
便签学习的微信训练法:==微信文章的总结和分享==
书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践行练习,可以每天都做的那种,就是:
- 当你在微信上看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每天都能看到感觉非常好的文章,N多篇)
- 转发到朋友圈,同时带上自己的I重述(重述中体现前因后果、适用边界)、A1内化(经验总结)、A2知识应用
- 想五分钟,如果五分钟还想不清楚要写什么,放弃转发吧,这个文章跟你关系不大
三、主动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经验加上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识。
——查尔斯·汉迪
主动学习的境界
主动学习就是以输出为导向的学习,输出不仅仅是写作,输出可以是实际的应用、案例的分析调研、角色扮演、演讲、教会别人等等。但对于知识体系而言,最有效的三项是:
- 对于A1/A2而言,最有效的输出是体验与反思
- 对前因后果而言,最有效的输出是写作
- 对适用边界而言,最有效的输出是教会别人
构建知识体系的三种思路
- 从问题出发:遇到问题进行追问反思,分析其本质,明确前因后果、适用便捷,在追问中规划行动和具体做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确解决方案的信息、沉淀出知识体系)
- 从点到网:碎片化学习后,把零散的知识信息拼接成一个大网,需要日积月累
-
从网到点:
- 找到特定领域的某个著作,梳理里面的知识框架体系
- 通过RIA整理出来的知识,填充到这个框架体系中
- 以这个框架为基础,不断完善有优化这个知识框架
这三个思路对人的要求对一个了追问和反思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综合练习应用,效果会比较好。
算是对自己前面的疑惑点,觉得比较重要的信息点进行了整理,这本书很有价值,值得多看几遍,更是应该深入想办法去实践。对自己的整理,其实还是不太满意,后面如果有时间,我想还是同样的这本书,再进行一次总结整理、输出,不会是这样的方式了。一本好书肯定不会是一次能都读好的,一定是多次阅读,多次输出和收获。
好晚了,先整理到这里。
网友评论